7月8日比亚迪合肥工厂创下纪录,合肥最强风投模式能学会吗?

7月8日比亚迪合肥工厂创下纪录,合肥最强风投模式能学会吗?

00:00
06:34

【王煜全 要闻评论】粉丝群已经开通

欢迎加入前哨粉丝群,在这里你可以和科技投资人、创业者、各行业专业人士互动沟通,分享心得体会,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前哨相关活动动态,结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入群方式:
微信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入群


如果您想洽谈合作,请添加创新地图的微信:innovationmap ,并附上简介。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6月30号,比亚迪合肥工厂的第一辆量产车秦PLUS混动下线。这个工厂的一期总投资150亿元,刷新了新能源汽车量产的速度,因为从谈判到签约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42天,从开工到整车下线10个月。


图片


比亚迪落地合肥,也是受益于当地比较完善的汽车产业生态。2019年合肥政府拿出了100亿投资新能源汽车 ,2020年又出手70亿投资了蔚来汽车,让它把总部和研发基地都落地在当地,这就带动了电动车产业集群的建设,很多零部件和配套企业都来了,实现了就近采购。光2021年合肥就聚集了300多家上下游配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另外,合肥有土地成本优势,离长三角的汽车核心生态也很近,这些优势综合到一起,包括比亚迪和大众在内的整车厂也都跑到合肥建厂了。算上合肥之前投资成功的京东方以及不少上市的半导体企业,合肥也因此被人称为"最强风投城市"。


合肥的成功,就是靠扶持头部企业来培育产业生态,生态完善了,还能吸引更多企业过来。所以很多地方政府也在纷纷效仿合肥模式,希望靠吸引一两家大企业来带动产业生态。但是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出现了这么个现象,京东方作为教科书案例在各个地方政府广泛推广,各地纷纷抄合肥的作业,但是在具体落地的时候,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有的地方产业生态建不起来,产业引导基金设立起来了,无法与当地项目联动;有的地方政府"撒胡椒面式"投资大企业和招商落地,什么都想投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抓不住。


在我看来,合肥模式是很好,但完全照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科技发展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地方政府要转变思路,从以前扶持企业的思维,转变到扶持产业的思维。这一点不光对那些还在"内卷式"抢夺大企业的地方招商部门有帮助,对合肥这样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地方产业的未来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什么是产业思维呢?未来的科技产业是一个完整生态,不只局限在某地,甚至不只局限在国内,而是全球化的。这个时候要扶持产业,就要站到更高、更全局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产业生态了。


生态一旦成熟,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中国品牌正在走出去,比如中国的一批造车新势力把车子卖给了挪威、德国等欧洲国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有的中国企业跑到海外制造,比如宁德在德国和美国都在推进工厂落地。


对于这些从本地做大了之后实现全球化布局的企业,地方政府的心态往往很矛盾,既很自豪,自家的梧桐树飞出了金凤凰;又很眼红,自家的肥水流到了外人田;还很担心,万一别的地方招商,出更优惠的政策吸引这些企业,让他们把研发中心甚至总部都迁走怎么办?


图片


其实地方政府完全不用担心企业做大了,就把订单给到别的地区或者国家,或者企业把核心部门迁出去。企业扩张的过程中是一定会超越地方的地理限制的,地方政府要做的是三个层面的事情:


一是因势利导,要大力支持本地企业的全球化,深入了解他们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价值,在企业的全球化协作层面上,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扶植和考量。


二是完善生态,让生态里的关键功能在你这里实现,本地就依然会有很强的吸引力。


比如设立研发中心,让全世界的人才到你这里聚集;或者每年召开开发者大会,让全球的人才都往你这里跑;如果是实体制造业为主,那就培育健全的产业协作和零件配套,让80%以上的零部件都实现就近采购。地方要有全球化的胸怀,不但不介意企业走出去,还要支持和奖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三是引导产业发展,让地方政府承担全球产业生态协调的职能。我们曾经在去年的前哨大会上提出过”产业生态的木桶理论“,现代产业生态需要各方在产业形成之初就积极参与,在长期深度合作中既壮大了整个产业,也打造了每个参与者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地方作为产业生态建设者要早早参与协调,促进各方的深度合作,推动产业协会的发展和产业标准的设立。比如,现在元宇宙成了热门概念,很多地方政府都在针对性招商,但其实元宇宙发展的关键一步就是数据标准的打通,我们认为,未来元宇宙产业生态发展得好的地方,必然是那些地方政府主导,协调参与各方打通格式、深度协作的地方。


现代科技产业生态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也有相当大的共性。各地政府如果能抓住这个内在逻辑,不光抓产业龙头,还要抓其它的配套;不光关注企业的现在,还要关注企业未来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就都能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并让生态在本地繁荣起来。


当然,这要求地方具备足够强大的科技产业跟踪、分析和规划能力,但这个能力值得各地努力建设完善。因为,如果能够完成从培养企业优势到培养全局产业优势的转变,就能帮助本地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帮助本地经济的发展突破地域限制。


具体来说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摒弃以前"拼地、拼钱、拼税收"的老三样,建立专业化、全球化视野的招商团队。聚焦高端新兴产业,加强对产业、行业、龙头企业的研究和分析,锁定全球化企业。


第二,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引入产业生态支持性的角色,除了上下游配套的企业,还有产业协会、组织联盟、投研机构等等,布局规划产业生态的建设。


第三,不光要帮助企业在本地成长起来,而且要让产业里的很多核心功能在这里孵化出来,促成这些关键功能在本地实现,比如协作生态,产业开发者大会,产业技术的标准化制定等等。


《技术与文明》的作者、青年学者张笑宇老师有个观点,现代社会竞争的核心不是地缘政治,而是产缘政治,也就是说,你的竞争力不取决于你的地理位置优势,而取决于你在重要产业中对关键环节的掌控力和话语权。我非常认同。


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一个一个地方区域经济的带动,很多地方发展起来都得益于独特的地缘优势。但地方政府不应该满足于建立地缘优势,而要逐步发展建立自己的产缘优势,让本地的产业部署成为全球产业生态的关键环节,让本地区的产业运营成为全球产业生态发展的核心,这样才能真正突破区域发展的限制。


图片


基于全局思维进行的产业布局,不但能拉动税收和就业,还能让产业价值链在本地扎根,别人想挪也挪不走。我们期待合肥的科技产业未来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也期望更多地方的产业能够成长起来,全国各地都能建设起自己的“产缘优势,在全球各个重要产业生态中有充分的话语权,中国的产业就一定不再受制于人,经济就一定能实现长期繁荣。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更多科技产业的底层思考逻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风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下周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超超超听听听

    语速太快了吧

  • 莫尔强

    现代社会竞争的核心,不是地缘政治,而是产缘政治。

  • 思考者Slider

    产业监控分析平台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