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今天我们继续来诵读《诗经》。今天我们要诵读的篇目是秦风的最后一篇,也是我们从去年开始诵读《诗经》国风部分的最后一篇了。书中之后的陈风、桧风、曹风、豳风,我们之前都已经读过了,我们是把秦风作为风诗的最后一部分来诵读的。
我们诵读的第一部分是周南、召南。朱子认为二南之诗属于正风,它讲了周文化的初始,讲了文王之德化。这部分我们是在一种礼乐的氛围中来诵读的。
第二部分是邶、鄘、卫三风,它们都属于卫风之诗。邶、鄘、卫之地是殷商旧地,留有很多殷商的旧族。武王伐纣之后,封商纣的儿子武庚管理这一带,并让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以及霍叔在此监国。武王去世之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协同武庚作乱,周公平定叛乱后,将这一带分封给了小弟弟康叔,国号卫。我们是结合着《春秋左氏传》中记述的内容来解读卫风的,多谈到了春秋前期卫国的一些时政国事。
第三部分是王风和豳风。王风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洛邑这一带的风诗。从西周末年到东周初年这段时期,诸侯崛起,周王室衰微,战乱纷争,妻离子散,国破家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风中充满了哀怨悲愤、无可奈何的情绪。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初兴,我们诵读二南,读到周文化兴起的时候,我们也随之欣喜;当我们读到王风,看到周王室的衰亡,我们则心存忧伤与感慨。所以读完王风之后,我们并没有按国风的正常顺序读郑风,而是跳读到豳风。豳风追溯到周人的祖先公刘那个时代,那时重操后稷之业,重新开始农业生产。同时豳风中也讲了很多周公平定中原的历史事件。豳风的内容应该是早于二南的。我们追想周人的文化初心,再面对王风中的国破家亡,彼此对照,对兴衰存亡更有一番审视与感慨。
第四部分是桧风与郑风。春秋之初郑国最为强盛,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始霸或春秋小霸。东周初年郑武公灭桧国,所以我们先读桧风,再读郑风。与之前相比,郑风之诗在形式和内容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从诗体格式上说,出现了很多长短句的搭配,句式更显得活跃;在内容上则多论及男女私情,更为丰富新巧。宋代朱子认为郑风多为淫奔之诗,而我们当代人却更喜欢这种男女之情的抒发,认为这是心思细腻、感情真挚的恋爱故事。
第五部分是齐风和陈风。郑风之后,我们的诵读正式进入到春秋五霸时期。齐国是姜太公所分封的诸侯国,东临大海,俨然是泱泱大国。战国时期齐国被陈姓所篡,因到了齐国的这支陈姓改为田姓,所以历史上又称为“田陈篡齐”。读完齐风之后,我们接下来读了陈风。陈国是虞舜的后代。《诗经》的篇章所涵盖的时间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所以齐风和陈风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战国。
第六部分是魏风与唐风。这个魏并不是后世韩赵魏“三家分晋”的魏,而是在西周初年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后来它灭于晋。晋国的建国之君是叔虞,他是周成王的弟弟。当年传来周公平定唐地的消息时,成王与叔虞正在做游戏,结果周成王玩笑之中把唐分封给了叔虞。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因为唐地南边有一条名为晋水的河流。所以唐风即晋风。晋国曾经有过一段朝廷与曲沃之间分崩离析的时期,最终旁系的曲沃武伯灭掉嫡系,占据国君之位,曲沃武公改称晋武公。将晋风排在齐风之后,是因为继齐桓公之后,晋国产生了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赫赫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接过“尊王攘夷”的大旗,尊崇周天子,以诸侯之位带动诸夏之国,抵制南方的楚国,扭转中原颓势,捍卫了中原文明。春秋时期天下的政治格局主要是晋楚争霸。
魏风、唐风之后,我们本应该紧跟着读秦风。晋文公之时,秦国也正好是秦穆公在位,这时秦国已经比较强盛了。西戎自西周末年以来一直为患中国。从周宣王任秦仲为大夫进攻西戎开始,经过数代国君的努力,到秦穆公之时,秦国最终称霸于西戎,占有了原先周人的八百里秦川。秦国的东边则是晋国,因为晋国比较强大,秦国的势力一直不能向中原地区发展。我们在读秦风之前,先读完曹风,因为曹风中没有讲太多的史实。季札子在鲁国观周乐的时候,一到曹风和桧风,就不再继续往下看了。秦风是我们国风诵读的最后一部分,因为秦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周的历史结束于秦;虽然秦风涉及的年代距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有两三百年的时间。
今天我们读秦风的最后一篇——《权舆》,这也是我们诵读国风部分的最后一篇了。下面我开始诵读:
诗经·国风·秦风·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毛诗序》:“《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孔颖达为毛《传》作《疏》:“作《权舆》诗者,刺康公也。康公遗忘其先君穆公之旧臣,不加礼饩(按,饩音戏),与贤者交接有始而无终,初时殷勤,后则疏薄,故刺之。经二章皆言礼待贤者有始无终之事。”
秦穆公之时,朝中确实有很多贤才良臣。上次我们讲到穆公去世的时候,有三良殉葬,这件事虽为后世所诟病,但是秦穆公一生广纳贤士,却是众所周知的。这里特别要提到两位贤臣——百里奚和蹇叔。百里奚本来是虞国的大夫,晋献公假虞伐虢的时候俘获了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姫(即秦康公之母)的陪嫁奴隶送到了秦国,后百里奚逃到楚国。秦穆公知道百里奚之贤,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将他换回秦国,任命为朝中的大夫,人称五羖大夫。后人评价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他辅佐穆公,倡导教化文明,重施于民,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疆扩土,使秦国称霸西戎,同时百里奚也成为秦穆公时代一位赫赫有名的重臣。百里奚还曾推荐蹇叔入秦国朝政,蹇叔也是十分的贤良。在《史记·秦本纪》最后的索隐述赞之中,“里奚致霸”这句说的就是百里奚辅佐秦穆公成为春秋霸主。可是到了秦穆公之子秦康公时,康公忘记了先君之旧臣,这时候其实百里奚和蹇叔已经去世了,但是秦康公不能与贤臣更为亲近,所以这首诗批评了秦康公。
朱子认为此诗有叹君礼意浸衰之意。(浸衰者,渐衰也。)《诗集传》:“此言其君始有渠渠之夏屋以待贤者,而其后礼意浸衰,供亿浸薄,至于贤者每食而无余。于是叹之,言不能继其始也。”这里是说秦康公开始还提供宽大、冬暖夏凉的房屋给贤者居住,后来却越来越怠慢,以至于每餐食不能饱。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