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入一真法界?以性见性?何谓正智慧?为何修少布施?

如何入一真法界?以性见性?何谓正智慧?为何修少布施?

00:00
23:09

四十二页倒数第六行,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段是接着前面一科来的,在前一段,世尊给阿难尊者辨别见性不属于物象。这个问题在修学上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见精,我们在此地讲是见性,在眼曰见,这个见性!见性是属于现量的境界,前五识与第八识都是缘现量境界。这个现量境界里面,实实在在是离言语相、离名字相,只有了别而没有分别。但是前五识起作用,很快地就与六、七识起了联合作用。六、七识就有计度分别,有随念分别,所以就落在比量、非量上。

在这部经里面,从世尊指示给我们的境界上来观察,见性是周遍法界的,它的作用就像一面明镜一样,常明而没有染污,像虚空一样如如不动。我们正在见相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够辨别得清清楚楚,谁在见相?禅宗里面有参「念佛是谁」,念一声佛号,参究参究那念佛是谁?这就是叫回光返照啊。

六尘是无相的,它的性质是钝;六根的性质是利。钝啊,所以无有名相;利啊,在一切万象当中,建立许多名字。但是要知道,这些名字都是勉强建立的,并不是万相自有名字,这一点在上次也给诸位介绍过。

什么时候,我们真正能够觉了一切境界原本是清净寂灭相,到见不自生,这才入平等法界。平等法界在华严经里面称作一真法界,这才是究竟见性。上一次给诸位说过,佛就是性,性就是佛,所以叫见性成佛。

今天这一段经文是从反面说,说:【若见是物】,这是假设,假如见性要是一个物象的话,那物象当然会被见到的。所以,【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见性既然是物象的,那我们这个见性见物象啊,那你见物象,一定也能看到我的见性。譬如我们两个人,底下讲了【若同见者】.我们先说前面一个意思,我们两个人同见一个佛像,佛像是属于物、物象啊,如果见性也像物象一样,这样清清楚楚的,我的见性见到这个佛像上,你也见到这个佛象了,当然了,你见到我的佛像,同时也就见到我的见性了。这是第一句的意思,「则汝亦可见吾之见。」你也能够见吾之见。可是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情,谁能够见到谁的见呢?!

第二句是假设,说阿难你如果一定要固执的话,我见这个佛像,你说你见佛像,同时在佛像里头看到我的见性了,见到我的见性。这个实在是强辞夺理啊。佛就说了,【吾不见时】,好,我现在不见这个佛像了,那我这个见性已经收回来呀。说:【何不见吾不见之处】呢?我现在不见佛像了,那你应该很清楚地在佛像里面看到,我这个见性收到哪里去了,你应当见到啊。那么这样才能够成立。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这一句比较上难懂一点。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见到我收回见性,这就是不见之处啊,自然不是彼所不见的物象,也证明见性不是物象啊。在这一段里面,也是预防阿难有执著,执著说我已经见到你不见之处了。下面呢,是世尊也可以说是解释的意思。

因为正当不见之时,佛的见性离开了物象,而阿难又能够另外见到佛不见物象的那个自体。由此可知,这个见性之体与物象并没有混杂在一起,而被阿难看到了。看到了,那个见性又是什么样子呢?因为那不见之相,本无相貌,也无处所,说实在的话,根本就不能见呢。所以古人到这个境界,只可以自知,没有法子与人道出,说不出来的。纵然是打妄想,强辞夺理地说,就像这一句讲的,能见到佛不见之处,纵然见到了,也不是物象,这是说见性与物象完全不相同。这是说你见到了,假设的。那要见不到呢?见不到是实在的,确实见不到。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由此可知,无论你见到与见不到,见性皆不是物象。既然不是有相之物,在楞严经一开端,经题里面用的「大佛顶」,大佛顶是表法的,表什么法呢?非有非无啊。见性有没有呢?确实是有!虽有,又没有相。大佛顶相就是表这个意思,大佛顶相在此地就是表见性啊。如果你要是悟得了,正是自己的无见顶相。这个意思正是显示见性能见物,见性不能见见;见能见物象,不能见见性。因为物象有处所,有形态,可以见。见性没有相状,没有处所,所以见不到。虽见不到,它确实存在,时时都在起作用。所以古人说,「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啊,这两句话的意思,也是说的见性。

众生不能够穷尽这个道理,误会以为有,那么就有一个能、所。既有能所啊,必定就把真相给迷失了。于是乎随着众生的错误的知见、见解,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佛讲究的是正智,真正的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够照见我们前途光明的道路。但是正智决定不堕在见解里面。今天一般人讲看法,你的看法怎么样?你的见解如何?这就不是正智啊。正知见里面是什么?没有见解,也没有看法,心地清净光明。一切万法,就像明镜鉴物一样,无不了然,这叫正智慧。今天世界大乱,动乱的根源,就是知见太复杂了。一个人一个看法。一个人一个看法还算不错的,一个人有许许多多的看法。一会儿这个看法,一会儿想想还是那个看法,这是祸乱的根源呢。

世出世间的圣教,都是教我们修清净心。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学问的根本呐。佛法里面所修的,「至诚心、深心、大悲心」,是菩萨道的大根大本。舍本逐末必定没有成就!大家都迷失了方向,我们自己也跟到迷失吗?既然是学佛了,一定要走一个正路。这一生一定要有个成就,这样才不辜负自己这一次得到人身。得人身不容易,佛在一切经里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呢。我们得到人身,就要好好地利用这一生,有一个大成就。

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到,要想成就,一定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三个重要条件,缺少一个都有障碍。善根是过去世累积的,是智慧。我们看一桩事情,听人家说话,一看一听,心里就明了,这是善根。换句话说,我们讲得浅显一点,看佛经能看得懂,听佛经能听得懂,这是善根。你能听得懂!是善根。你肯相信,肯照这样做,这是福德。我听懂了,听懂了不肯照这样做,你有善根,没有福德。或者是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道理不懂,这是有福德,没有善根。善根要属于慧解,福德属于实行。既有善根又有福德,又能懂又肯照做,你要是没有缘,这一生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个好老师来指你的路,那所走的路子,那是说食数宝,盲修瞎练,这一生也没有成就。所以三个条件都要具足啊,不能缺少啊。

修净土求往生极乐世界,弥陀经还说得清清楚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得,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少了怎么行呢?!那么我们放眼来看看,今天佛教界,这三桩都具足的有多少人?三桩都具足的,可以断定,他这一生是最后生,他来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一生是最后生。可以断定,决定没有问题。去不了的,这三桩里面总缺少个一桩两桩。虽然学佛,虽然好心,精进,他有障碍。

再给诸位说,障碍不在境界上,障碍在自己。也许诸位要问了,善根可以说是自己,福德也可以说得上是自己,那因缘与外头总有关系了吧。实在讲,因缘还在自己。有殊胜的因缘,你把它放弃掉了,那还是怪自己啊,不能怪外面境界呀。人生苦短呢,这几十年的光阴一弹指就过去了,太快太快了。我们从大陆到台湾来,不知不觉三十多年了。想想三十年前的事情就同昨天一样,这三十年一弹指就过去了。再有三十年呢,比现在过得更快,这个是要觉悟的呀。还有什么事情比了生死这个事情还要大呢?!有什么事情,比求生西方这个事情,有价值呢?!

做好事、做善事,后天星期二诸位到这里来,咱们一同研究研究《大智度论》,底下有一段。佛给我们讲,少布施,少戒,少忍,少精进,少禅定,少般若,都能得无量无边的功德。为什么修少,修一点点,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呢?大智度论里面讲得清清楚楚,这个少是什么?是因缘少。譬如说我修布施,我没有钱,我布施得当然少。虽然布施得少,但是尽心尽力,你的功德是圆满的,无量无边。佛那一段的经文讲的,就是教我们不要攀缘。不要跟人家比赛,尽心尽力,功德是圆满的。

尤其是修行人,菩萨为什么修少布施呢?不能破坏自己清净心,不能给自己惹烦恼。我要尽量想赚钱,尽量想办法找钱来修布施,结果怎么样呢?把自己道心失掉了。你的布施,来世人天福报。你是想成佛,想成菩萨,想明心见性,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全给耽误掉了!这个损失太大太大了。所谓菩萨是修少布施,尤其是出家人,他没有财物,没有力量布施,他也不攀缘,他也不找布施,所以一切叫你随缘随份。随缘随份是自己心清净,心平等,你修的功德就无量无边,等虚空、等法界。你要是稍微动一点心,哎呀,去求,你修的功德就完全失掉了。这个道理又有几个人晓得,过去我常常讲。常常讲,诸位听了,我看是似信非信。好,明天《大智度论》里有一段,那是佛说的,是龙树菩萨说的,不是我讲的,再要不相信,那就无可奈何了。所以《华严经》教给我们随喜功德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称性的。

那么由此可知,善根、福德、因缘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属于知见,属于见解,是正知正见。邪知见,所谓是随见生解,在境界里面起分别、起执著,这是堕生死根本。正见的人那就不一样了。终日见闻,可以说未尝见闻。为什么呢?他明理,不堕在分别执著知见中。见色闻声,心是平等清净的,所谓是能所俱绝啊,这就叫见性。我们一般也叫作三轮体空,唯有三轮体空才叫作见性。性遍一切处,不能说以性见性,我们是实在不得以,无可奈何方便说,用见性见法性。换言之,见性是能见,法性是所见,这是不是真见性呢?没有。因为这个境界呢,说实在的话,还是缘色、缘色尘。

真正见性,能所不二、性相一如。几时我们见色闻声,能所两边都超越了,这时诸位是真正见性了,明心见性。几时念佛念到能所一如了,你的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了。念到能念之我与所念之佛是一不是二,这是理一心不乱。还有能念之我,有所念之佛,纵然念到一心,给诸位说,叫事一心。也不错了,念到事一心,往生也是决定靠得住的。

可是我奉劝诸位啊,既然念佛了,就要求理一心。理一心,上品上生,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见的是阿弥陀佛报身佛。就跟华严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去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是同样的境界。我们为什么不干呢?如果说是我们做不到,那也倒罢了。给诸位说,人人做得到,就是问你自己肯不肯做了。你不肯做,你能怪谁呢?!肯做的人,是把这一桩事情,当作我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来看待。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功,把念佛这个事情看成次要又次要。天天是在干,不错,没看重,不专呢、不净呢。所以纵然念了多少年,没有成绩可言。我们的过失、毛病就在此地。

再给诸位说得清楚一点,世出世法都要随缘,千万不可以攀缘,唯有随缘才真正是自利又能利他。这个一落在攀缘里面呢,首先是害了自己,对于别人好处不大。我给诸位说过,我们图书馆是随缘而成就的。我学佛的时候,从来是没有想过,哎,我们将来要建立一个道场,我们在这里弘法利生。有这一念就是个攀缘心,对自己就大大地伤害了。那么大家建立这样一个道场,我在此地是非有非无啊。你说没有道场,有个图书馆放在此地;你说有道场,我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俗话常说,大家也懂得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啊。空手而来,还是空手而去啊,你有个什么啊?!正是古德所谓啊,「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啦。何必造业呢?世间法造的业还不够,还到佛法来造业,这是愚痴到了极处。

学佛学个什么?明理啊,通达事理,清净自在。佛法的目的,无论哪一宗、哪一派,连念佛法门也不例外,目的就是明心见性。法华经里面讲,「入佛知见」,明心见性就是佛知佛见,是一不是二啊。楞严经里面所讲的,就是这个理论,同时也教给我们见性的方法。我们学了,是不是照这样做呢?楞严经听懂了是善根。懂了之后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这么做?如果是这么做,你是有福德。我们这个星期六晚上这个法会,就是给诸位做因缘的。那么你是三缘具足啊,三缘具足,没有不成就的。

上面经文,世尊从正面从反面,极力地辨称,见性不是物象。不是物象,说【云何非汝】呢?这四个字是总结。接前面,假如你实在是不见佛不见之地,那么这个见性自然不是物象。既不是物象,不是你自己的自性又是什么呢?自性才是自己本人啊。自性与宇宙万物融合在一起,只要见了性了,一切功德圆圆满满,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20628150

    感恩佛法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