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见性见一切
提问:能阐释一下楞严经中“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意思吗?
来自一念行者的回应:
从意识心追逐或观察见性时,它总是“后退一步”,它不断的“分化”,它不断的以它的“化身”示现给你,你永远见不到它的真身。所谓“真人不露面,露面非真人”。我们的见性,便是那真人。
譬如我们在泰山脚下瞭望天空,以为我们登至山顶,便可触摸到天空;当我们到达山顶,天空还是那么高远。假如我们站在泰山之顶,能够看见喜马拉雅山巅,我们可能感觉,如果登至喜马拉雅山巅,便可触摸到天空;但我们到达喜马拉雅山之巅,如果那里也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话,你会看到天空依然高远。
假如喜马拉雅山巅万里晴空,你能看见皎洁的明月,你想,如果我能登上月亮,就可以触摸到天空了吧?但假如你一念就能到达月亮的话,到了那里,那里如果还明亮的话,你瞭望天空,天空还是那么高远……
天空是不可触及的,当你到了你以为它在的位置,而它,又立马“退到”更高远处,天空是无法被触摸的。我们的见性,我们闻的性等亦然,和这一样。这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意思。
“见见之时”,第一个“见”是意识心之见,后一个“见”是指见性。这十六字的基本意思是:当我们以意识心去观察那个见性时,见性不是那个观察。见性离开了那个观察,又成为它背后的观察。见性是不可以触及的,它不断的化身为观察者,而永在观察者的后面,事实上它才是真正的观察者。没有身份,没有形体的观察者。它观察事物,但总是让你以为是你(意识心)在观察事物。
它就像显明而又隐藏的老天一样,养育众生,成就众生,而众生总是觉得他们养育了自己,成就了自己一般。见性之于见,真正的观察者之于能观察,也是这样。
从意识心去追逐见性,你永远也追不上它,它不断的化身为意识心,而自己永在意识心的远处或背后。就像背景是不可成为的,背景永远在一切的背后一样。就像天空永远在一切的背后,在一切的上面,所以它被称为无上,所以它看起来包容一切。我们的见性,我们的本性,和这一样。
从意识心去追逐见性,累死飞翔的人,假如你有超光速的飞行能力,假如你有一念能周游法界的能力,也无法追上天空,也无法达到天空处——也无法触及我们的见性、我们的自性。
从意识心谋求见性,是绝望,百分之百的绝望。那里没有止息,且没有成功的可能。那么,这样我们就没办法拥抱见性吗?
不,你本来就是见性。不是观察者观察见性,而是见性自见观察者。譬如你不是以云,以山,以星星,以石头,以人类,来观察天空,而是你以天空来观察星星、石头、云、山、人类等。这其中的不同,即是开悟非开悟、证悟非证悟的不同。
以天空来观察和看天空万物,你一了百了,再也没有奔驰,再也没有追求,你只是无为的,不费力气的了解和见证一切。处于天空的位置,即是大休息,即是觉悟,即是成佛。“是”我们的见性,“是”我们的闻性,“是”我们的嗅尝觉知性,以彼本性见闻觉知,那就像成为天空,以天空来看万物,而不是以万物来看天空一样。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诸知士,以彼见性见见。见性见见,见包含见,见在眼前,见不能失。譬如天空见白云,见山巅,见星辰,见日月……一切在眼前,一切不能失一般。来这样见闻觉知。以见性见,而非以意识分别之心见。佛见万物,佛观众生,如是而已。
来,以见性见一切。而非以分别的意识心见一切。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