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知识-近代建筑

中国古建筑知识-近代建筑

00:00
13:55
中国古建筑知识-近代建筑

说到近代中国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充满灾难 、落后挨打的屈辱史?还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但你是否知道,近代中国建筑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篇?哪怕只是昙花一现下面就让我们来一睹近代中国建筑的风采吧!
天津五大道 遗介君摄
近代中国建筑是如何发展的
【知识tips】中国近代史指的是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

萌芽期—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外国资本主义的渗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虽然中国古代官式木构架建筑体系逐渐消失而在民间建筑中继续发展通商口岸的租界和外国人居住地形成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公共建筑及洋房住宅形式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为“殖民地式”或欧洲古典式它们构成了近代中国建筑转型的初始面貌
巴黎圣母院 李天霓摄

繁荣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这一时期通商口岸数量上升建筑类型增多,规模也逐渐变大建筑设计大部分由西方建筑师完成新建筑的设计水平明显提升
甲午战争后,各类型建筑转型速度加快早期赴欧美及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回国开办事务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刚登上设计舞台的中国建筑师一方面探索着西方与中国建筑形式的结合试图在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中寻找合宜的融合点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走向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挑战要求中国建筑师进一步跟上先进的建筑潮流

停滞期—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此时中国陷入战争状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欧美各国进入战后恢复时期,现代建筑发展很快,加深了中国建筑师的认识梁思成先生将包豪斯教育体系融入教育中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了种子

了解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史后就让我们继续来看看那些遗留至今的近代民居建筑吧

中国近代建筑的主要建筑—居住建筑


外来移植的住宅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类型住宅主要通过外国移民输入和建筑师引进的国外住宅类型早期多为独户型和联户型一般位于城市的良好路段,面积很大,大部分是一二层楼其中也有中国人仿建的住宅在建筑式样、技术和设备上模仿西方的做法而在装修、庭院绿化方面加上很多中国传统做法

本土演进的住宅

一是大家熟悉的里弄住宅最先出现在上海租界,后来扩展到天津、武汉(汉口)、南京等大城市

二是分布在青岛和东北等地的居住大院他是从传统合院式住宅基础上拓展的十几户甚至几十户聚居的圈楼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院子,周围建二三层外廊式楼房根据地形有单院式、多套式、多进院式等不同形式
三是出现在广州的竹筒屋是一种单开间、大进深的联排式住宅,大部分是单层,局部二三层进深达10余米甚至30米,因为形状像竹筒得名
四是东南沿海的骑楼、铺屋由于近代城市商业街“下店上屋”的转型以及东南沿海街道要求有遮阳、避雨的功能在竹筒屋窄开间、大进深、联排式布局的布局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点宅综合体这种住宅里面带有浓厚的洋式造型多以底层柱廊、楼层和檐部女儿墙山花组成
五是在广东侨乡生成的庐式侨居和碉楼侨居庐式侨居平面以传统的“三间两廊”为基础,多为方形,一般建2-3层外观为西方古典式和中西混合式碉楼式住宅的功能主要是防御低则3-5层,高则5-7层,形似碉堡
知道了近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类型那中国近代建筑还有什么其他的形式呢?


中国近代建筑的建筑形式与思潮
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
近代中国的洋式建筑早期流行的是一种被称为“殖民地式”的“外廊建筑”这种建筑以带有外廊为主要特征是英国殖民者为适应东南亚炎热气候而形成的一种流行样式日本学者藤森照信称外廊样式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
紧随外廊式样之后由于当时西方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各种欧洲古典式建筑业在上海等地陆续涌现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在中外建筑文化碰撞的形势下中国近代出现了中西交汇的建筑总的来说有两种融合途径:一种是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另一种是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本土化”前者主要出现在沿海侨乡的住宅等民间建筑中难免存在生硬拼贴“洋”样式的现象但也有令人瞩目的独特文化价值而后者则是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这股潮流由外国建筑师发端,之后中国建筑师们将它引向高潮 而在这一批“中国式”建筑的外国建筑师中,不得不提到美国建筑师墨菲,墨菲对研究中国建筑甚感兴趣他曾说“中国建筑艺术,其历史之悠久与结构之严谨,使余神往“他的设计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这股传统复兴建筑在“中国式“的处理上差别很大根据这些建筑的不同形体大体可概括为三种设计模式:第一种是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殿式”第二种是被视为折中做法的“混合式”第三种是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宫殿式
宫殿式建筑尽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要素和装饰细部
混合式
这类建筑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大多摆脱檐柱额枋的构架式立面构图代之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添加壁柱式的柱梁额枋雕饰屋顶仍能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组合
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20世纪30年代,现代建筑思潮已陆续传入中国建筑实践中,一种向国际式过渡的“装饰艺术(Art-Deco)”倾向的作品和地道的国际式作品也通过洋行建筑师的设计而纷纷出现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这样的装饰细部,不像大屋顶那样以触目的部件形态出现而是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
接下来带领大家领略一下中国近代建筑界泰斗级大师们的风采!看看有没有你心中的那个男神吧!
中国近代建筑的代表人物
建筑五宗师
吕彦直 杨廷宝 梁思成 刘敦桢 童寯(jùn)
建筑师团体

基泰工程司—关颂声、朱彬、杨廷宝、杨宽麟 华盖建筑事务所—赵深、陈植、童寯
营造学社—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
在最后,要重复一下开头的问题,说到近代中国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近代中国确实是一部是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大家永远铭记于心的一段历史。时至今日,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哈尔滨等一大批城市中,近代遗存的大批代表着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建筑已经成了城市建筑文脉的重要构成。在历史的长河中,政治风云是短暂的,而文化积淀是长久的。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融合性和吸附性。这批建筑所关联的殖民背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而固着在中国土地上的异国情调的建筑文化,经历岁月的积淀,已经转化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明确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价值。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