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之《经筋》(1).aac

《黄帝内经灵枢》之《经筋》(1).aac

00:00
08:55
《黄帝内经》之《经筋》(1)
【原文】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医部全录》:当作纲,下同),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译文】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趾爪甲的外侧,向上结聚于足外踝,再斜向上结聚于膝关节处,然后向下沿着足的外踝,在足跟部结聚,沿着足跟向上行,在腘部结聚。该经筋的别支,从外踝向上行,结聚于小腿肚的外侧,向上到达腘窝中部的内侧,与从足跟上行的一支并行向上,结聚于臀部,再沿着脊柱两侧上行至颈项部。由颈部分出的一支,别出这一条经筋,进入舌,并在舌体结聚。另一条由颈部分出的经筋直行向上结聚于枕骨,向上到达头顶,又沿着颜面下行,结聚于鼻。下行经筋中分出一支,向上行于上眼睑的纲维,向下结聚于颧骨部位。还有一条分支由挟脊上行的经筋别出,从腋窝后侧的外廉,上行结聚于肩髃穴。另一条从腋窝的后外廉进入腋下,向上行至缺盆穴,再向上在耳后的完骨穴处结聚。另一支从缺盆穴分出,斜向上进入颧骨部分,与从颜面部下行的结于颧骨的支筋相合。太阳经的经筋发病,主要表现由足小趾分出的一支的症状,可见足跟肿痛,腘窝部拘挛,脊柱反张,颈部筋脉拘挛疼痛,肩不能抬举;腋窝处的分支还可见到缺盆中有扭痛,不能左右摇摆。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即阿是穴)。这种病证叫做仲春痹。
足少阳胆经的经筋,起于足第四趾端,沿足背上行结聚于外踝,再沿着胫骨外侧,向上结聚在膝部的外缘。足少阳经筋的一条分支,从外辅骨处分出,向上行至大腿部,在此又分为两支。行于前面的一支,结聚在伏兔穴之上。行于后面的一支,结聚在尾骶部。其直行的一支,向上行至胁下空软处及季肋部位,再向上行于腋部的前缘,横过胸旁,连结乳部,向上结聚于缺盆。它的另一直行支线,出腋部,穿过缺盆,穿出后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沿耳后绕至上额角,交会于巅顶,从头顶侧面向下走至颔部,又转向上结聚于颧部。还有一支支筋,从颧部发出,结聚在外眼角,成为眼的外维。足少阳经的经筋发病时,见足第四趾掣引转筋,并牵扯膝部外侧转筋,膝部不能屈伸;腘窝部位筋脉拘急,前面牵引髀部疼痛,后面牵引尻部疼痛,向上则牵引胁下空软处及软肋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乳部、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若是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则右眼不能张开,因为经筋上过右额角与跷脉并行,而阴、阳跷脉在这里互相交叉,左右经筋也是互相交叉的,左侧的筋维络右侧,所以左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就是“维筋相交”。治疗用火针迅速进针出针,一旦病人感到灼热就要立即停止;哪里痛就针刺哪里(即阿是穴)。这种病证就叫做孟春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