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之《经脉》(13).aac

《黄帝内经灵枢》之《经脉》(13).aac

00:00
05:13
《黄帝内经灵枢》之《经脉》(13)

【原文】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译文】足厥阴肝经的别出络脉,名叫蠡沟络。在内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少阳胆经的经络。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经过胫部而上行至睾丸,并聚结于阴茎。如本络脉发生病变,邪气上逆,就会出现睾丸肿大并突发疝气暴痛。属实的,就会导致阴茎勃起而不能回复;属虚的,阴部奇痒难忍。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蠡沟穴。
任脉的别出络脉,名叫尾翳络。它起始于胸骨下方的尾翳穴(即鸠尾穴),由此别出下行,散于腹部。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就会出现腹部皮肤疼痛的症状;属虚的就会出现腹部皮肤瘙痒的症状。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尾翳穴。
督脉的别出络脉,名叫长强络。它起始于尾骨尖下方的长强穴处,由此再挟脊上行至项,散于头上,向下行于肩胛左右,别走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并深入体内,贯穿脊柱两旁的肌肉。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脊柱强直,不能俯仰;属虚的,头部沉重,振摇不定等症状,这都是由于本条络脉所夹行于脊柱两侧的部分发生病变而引起的。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长强穴。
脾之大络,名叫大包络。它起始于腋下的渊腋穴下方三寸处,由此再散布于胸胁。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全身都感觉疼痛;属虚的,全身关节弛缓无力。此外,当大包络发生病变时,还会使大包穴附近出现网络状的血色斑纹。对于以上这些病证,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大包穴。
以上这十五络脉,邪气盛实则血液充满脉中明显易见,正气虚则络脉必陷下而看不见。如果在络脉所在部位的体表处看不到任何异常的现象,那么就应当到本经别出的络穴附近仔细观察。人的形体有高矮胖瘦的区别,因而其经脉就会有长短的不同,而其络脉所别行分出的部位也就多少会有一些差异,所以医者在诊察病情时,应当灵活变通,而不能执一而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