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来诵读《诗经》。今天我们要诵读的是《诗经•唐风》的最后一篇——《采苓》。下面我开始诵读:
诗经•国风•唐风•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毛诗序》:“《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唐代孔颖达《毛诗注疏》:“以献公好听用谗之言,或见贬退贤者,或进用恶人,故刺之。经三章皆上二句刺君用谗,下六句教君止谗,皆是好听谗之事。”
宋代朱子认为这首诗是刺听谗。朱子《诗集传》:“此刺听谗之诗。言子欲采苓于首阳之巅乎,然人之为是言以告子者,未可遽以为信也。姑舍置之,而无遽以为然,徐察而审听之,则造言者无所得而谗止矣。”
清代方玉润对此诗的解读与朱子一致。其《诗经原始》:“《序》谓刺晋献公好听谗言,盖指骊姬事也。然诗旨未露其意,安知其必为骊姬发哉?自古人君听谗多矣,……诗意若此,所包甚广,所指亦非一端。”
所谓骊姬事,这里要讲到晋国的一段历史。晋献公五年,献公伐骊戎(戎狄之一支),得骊姬与骊姫之娣,献公对她们十分宠幸。在晋献公的儿子中,太子申生、次子重耳、夷吾都颇具才名。太子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之女,名齐姜,早死。申生带兵作战十分有能力,而且有德行,其为人就像我们读邶风时讲到的卫太子伋,是一个至忠至孝之人。重耳的母亲是翟之狐姓女子。重耳也很有德行,十几岁的时候周围就有很多贤人教育、辅佐他。夷吾是重耳母亲的妹妹所生。夷吾也有才于,但为人机警狡诈,巧于算计。晋献公十二年,骊姬又为献公生了一个儿子,名奚齐。晋献公因为十分宠爱骊姬,所以想废太子申生而立奚齐。但是骊姬和献公说,申生立为太子,诸侯皆已知之,而且太子数次带兵作战,百姓都依附他,如果这件事不成功,天下人都会怨恨我母子。骊姬以此骗取了献公的信任,之后骊姬反而设计陷害太子。有一次骊姬和太子申生说,国君夜里梦见你的生母了,你应该赶快到曲沃祭奠你的母亲。申生到曲沃祭奠生母,回来的时候向献公进了一块胙肉(即祭祀时供献的肉食。祭祀所用的酒和肉,祭祀之人可以和亲近的人分尝),当时献公出去打猎,没有在。献公回来后要飨用这块祭肉,骊姬说胙肉是从远处拿来的,应该试一下。结果祭地,地坟;与犬,犬死;与小臣,小臣死。骊姬就此而向献公进谗言,说太子要杀我们母子,也要弒杀国君,其实是骊姬派人往胙肉中放的毒药。晋献公见此大怒,要杀太子申生,先杀了申生的师傅杜原款。申生知道父亲要杀自己,心里也是十分的害怕,有人就说您赶快逃走了吧,但是申生说我现在担负着弑君弑父的恶名,谁又能接纳我呢?又有人劝他和献公解释清楚,说酢肉中的毒药是骊姬下的,申生又说我的父亲已经年老了,没有骊姬的话,则食不甘,寝不安,如果我激怒父亲杀掉骊姬,老父亲又怎么能够安活呢?太子申生于是就自杀了。这就是骊姬谮杀太子申生。
听到太子被谗言所杀,公子重耳和夷吾就都逃跑了,晋国国内只剩下了骊姬所生的少子奚齐和骊姬的妹妹为献公生的儿子悼子。晋献公二十六年,献公病逝,临终的时候托付晋国大臣荀息辅佐奚齐,可是晋国的另外一个权臣里克,在献公的丧礼上就杀了奚齐,这是在冬十月。之后荀息又立悼子,十一月,里克在朝廷上又杀了悼子。这样骊姬姐妹所生的两个儿子也都没有能够继承献公之位,反而在年纪幼小的时候就送了性命。里克迎请流亡在外的重耳还国,重耳担心晋国发生内乱,不回;里克又迎请夷吾还国。夷吾为人机巧,他也担心回国后有变,就私下贿赂秦国,许诺把晋国的河西之地送给秦国,又暗自许下里克汾阳之邑,然后还国,是为晋惠公。但是惠公毫无信义,回国之后便背弃了对秦国的承诺,同时担心里克日后对己不利,杀掉了里克。
晋惠公在位时,有一年晋国闹饥荒,向秦国借贷粮食。《史记》记载:“四年,晋饥,乞籴於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菑流行,国家代有,救菑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次年秦国也闹了灾荒,乞粮于晋。晋国君臣商议,大臣虢射认为这是老天赐给晋国一个可以乘机讨伐秦国的机会,惠公采纳虢射的建议,不仅不出借粮食,且伐秦,秦穆公大怒。晋惠公六年,秦穆公将兵伐晋,惠公带军迎战,被俘获。秦国人本来要杀掉惠公,但这个时候晋国贤臣阴饴甥出使秦国,见了秦穆公,穆公便问他:“晋国和乎?”意思是问晋国内部是否团结,阴饴甥回答:“不和。”说现在晋国国内分为两种心态:一种人以失其君为耻辱,要立晋惠公的儿子太子圉继位,要向秦国报仇;还有一种人认为是晋国对不起秦国,要向秦国报恩。秦穆公又问晋国人认为我将怎样对待惠公呢?阴饴甥说,一部分晋国人说秦人必然杀死惠公,因为惠公几番的对秦国不利;而晋国的贤者则认为秦人必然要释放晋惠公,因为当初晋惠公能够归国为国君就是秦国的功劳,现在秦国必然不会反徳为怨,杀死惠公,把本来的一件好事变成一件坏事。秦穆公听后,便将惠公放归晋国。惠公回到晋国后,一定也深感耻辱,但是他不修德行,反而担心流亡在外的哥哥重耳可能威胁到自己,派人出国追杀重耳。重耳本来在他母亲的故国狄国,这时只得逃往齐国,齐国当时是齐桓公在位。晋惠公在位十三年而卒。后来又是在秦国的帮助之下,公子重耳还国,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开启了晋国在春秋时候的霸业。
《毛诗序》说《采苓》是刺晋献公听谗,所以我们就把因晋献公听信谗言而导致晋国几十年祸乱的史实讲了一下。虽然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此诗诗旨所包甚广,并非专指骊姬谮杀太子这一件事,但我们还是想通过解读晋风之诗,把晋国在春秋前期的这段历史向大家有所表述。前人说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其中《乐经》后世亡佚了)皆史,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诗经》更多是春秋前期,起码是孔子删削《诗》之前的列国之诗,另外还包括雅、颂;春秋之后,圣王的事迹成为绝响。继齐桓公之后,晋文公重举“尊王攘夷”的旗帜,以此来号令天下,晋文公强调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但是此时周王室已经衰落,晋文公遂成就了晋国的一番霸业。《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年代大致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表述的是这段时间的历史,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当《诗》已经不能表达那一个时代的历史之后,孔子依据鲁国的历史资料作《春秋》。《春秋》以简略的语言阐述天地间正义,惩恶劝善,字字针砭。我们读《诗经》,其实也是明是非、重人伦、敦教化,《诗经》中蕴含了扬善惩恶的天下大义和天地间的礼仪。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