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消散的乡愁(上)

无处消散的乡愁(上)

00:00
06:04

一日,前同事敏发来一则消息,她家乡的媒体征集本城宣传口号。据说,重奖,如若采用,一个字一万块,敏跃跃欲试。

敏的家乡是潞城,在南方,山清水秀,我有幸旅游过一次。当地有个著名的景点,沿途山壁,题诗不断,鸟语花香,泉水淙淙,几处村屋点缀其中,当真有桃花源般祥和美好的感觉。传说,古代历朝都有高人隐居在潞城,我也常在书中见到诸多和潞城相关的笔墨,敏对家乡的眷恋和自豪,我能理解。

看见敏的消息,我笑了,我说,敏,你绝对有资格去投稿,就凭你对家乡的厚爱深情。

我不是恭维敏,任何一个陌生人翻开敏的朋友圈,都会以为她一直生活在潞城。潞城的风景、潞城的月、潞城的小吃、潞城的风俗,只有在“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叹息中,你才会意识到,噢,敏和她发的风土人情有距离。

敏在北京已生活十几年了。她来得早,那时,单位还能解决户口,她在房价没涨时,买了房,如今工作稳定,婚姻稳定,和丈夫在一起十年,孩子九岁。她在北京的社交圈完整,事业上有人脉,私下里有伙伴,邻里关系不错。大学,她不在北京就读,可人生各阶段的同学,正式的、非正式的,能在北京凑一个班。一句话,不论在外人眼中,还是在敏最看重的家乡人眼中,她都早成为这城市的一份子。

然而,敏总能让人感到她与环境,格格不入。有时,我甚至认为,乡愁是敏的万能借口,安全港、避难所。

孩子学习起起落落,她打打骂骂。最后,她将原因归结为城里诱惑太多,如果在老家,民风淳朴,小朋友们一心学习,没那么多娱乐的花样,便不会分心。可她忘了,家乡的小朋友,含儿时的她在内,人生至高理想就是去大城市读书,每年,敏还会亲手接来好几位家乡来京的学子。

单位工作忙、压力大,一度996。加完班,敏对比老家同学群中,最悠闲的那帮人,向我感慨:“瞧,如果当初我毕业留在老家潞城,随便找份工作都比现在强。”“强在哪里?”我好奇。“早就过上打打麻将,喝喝小酒的生活,无忧无虑。”她答。可她又忘了,当年,她说过,在老家,并不好找工作,机会少,熟人社会,没有关系,很难出头。再说,谁又会把自己真实生活的所有都晒给别人看呢?也许,她的同学们辛苦谋生的那一面,不过是藏起来罢了。

周末,亲子活动,全家一起去看展,从城的此端去彼端,敏唉声叹气,“如果在潞城,去哪都半小时到!”她忍不住拍下堵车的照片,发在微博,可她偏偏视而不见,在老家,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展览。

敏的乡愁无处不在,人到中年,烦恼一多,犯思乡病,更是不分场合。时间长了,敏的身边人,谁都能说出几个案例、被敏因乡愁刺激到的时刻。

“敏做馒头时,我提醒她放碱,她说,我们那,碱都是擦玻璃用的,是清洁制品,你们北方人,居然拿来吃!”我的另一位前同事孙被敏气得不轻。

“和敏打牌,她非要按她老家的规矩来,四个人,三个人要跟她现学,还要陪她表示,他们那儿的规矩最简单!”团建后,敏的第一波牌搭子也成为最后一波。

我亲历并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我们部门年终聚餐,满桌子菜,敏摇摇头,“哎,北京真不如潞城”“在潞城,随便进哪家饭馆,你都不会失望。”一时间,满桌人对满桌菜,不知该说些什么,是同她一起赞叹她的家乡呢,还是一起埋怨此刻的饭菜及挑选饭馆、点菜的人呢?当集体陷入沉默,敏再发声时,席中一人忍不住怼敏:“是不是任何事物,只有潞城的最好?那你为什么要离开?回去呗!”敏瞠目结舌,脸腾地红了,她拂袖而去,事后,责怪怼她的人,不懂礼貌,不通人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