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对老干妈陶华碧的了解,可能是错的。
老干妈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国民品牌,在这个背景下,大多人对老干妈和创始人陶华碧的印象,包括“生活穷困”、“白手起家”、“只会做辣酱”、“不上市”等几个关键字。但是,媒体上出现的“老干妈”形象,更类似于品牌的storytelling,而非陶华碧本人。
我们在今天的节目中,揭示了一个跟舆论形象完全不同的陶华碧,这个陶华碧更有争议,也更立体。我们涉及到了下面几个问题:老干妈真的是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吗?老干妈真的是处于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吗?老干妈的成功,真的只是因为埋头苦干吗?老干妈“不上市”的背后,到底还有哪些考虑因素?
通过拆解这些问题,我们将还原一个更真实的老干妈,也更能看清陶华碧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家的复杂人生。
|背景音乐
阁楼演奏班:《晚钟》
|作品外链和参考资料
《辣道至简:老干妈陶华碧的经营智慧》李琦晨
其他相关网络资料
|关于我们
「迷因电波」播客主要关注以下话题:探究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设计源代码、讨论偶像品牌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进行流行背后的know-how分析、破解商业现象中的虚假神话。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QQ音乐收听。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
关注后回复“听友群”,扫码入群成为听友,可以解锁更多精彩内容,还能和我们提各种需求哦!
一起侃大山
同类商品竞争的终极目标是垄断 但是垄断不利于商品的进一步发展
贵州的听众在这里,不会喊人家老干妈,会喊嬢嬢,阿姨,姨妈,奶奶辈的会喊婆婆
老干妈就是奇迹,现在复制不了,过去别人肯定也有过人之处,标题的核弹有点牵强吸眼球。 内容很跳跃,讲述水平可以,但新的有用的观点和见解不多。
我从小生活在上海,相比贵州的经济水平应该要高,但无论如何,哪怕在贵州,一个月三十块钱要养活一家人,绝对是艰苦的。 也许有人会拿当时几分钱一个烧饼之类的事跟现在相比,但那是在国家对粮食等生存必需的农产品执行严格的定量供应的制度下,完全脱离市场价值的价格,根本不能反映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你再有钱也买不到更多的“烧饼”,因为每个人每月只有固定的那几斤粮票。
在小宇宙被你拉黑了(你说要听我的高见,却不让我回复),只好在这里回复你。先跟你道歉,说你胡扯是我不对,看得出做这样的节目是费了很多心血,其实我挺喜欢迷音电波的。 关于八十年代三十块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的问题,不知道你是怎么估算的。我是七〇后,我父母在八十年代的在小x宙被你拉黑了,你说要听我的高见,却不让我回复,只好找到这里来回复你。 先跟你道歉,说你胡扯是我不对,看得出做这样的节目是费了不少心血,其实我挺喜欢迷音电波的。 关于八十年代三十块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的问题,不知道你是怎么估算的。我是七〇后,我父母两人在八十年代的月工资加一起不到一百三,我很清楚当时的生活水平跟现在相比有多大的差距。
只有像自行车、缝纫机之类的工业产品的价格才是更真实反映货币购买力的。那时一辆自行车150到20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三五个月的工资。 我一时激动说你胡扯,之所以会那么激动,是因为近年来一直有人用虚假的信息美化几十年前的那个时代,给现在的年轻人以幻觉。迷音电波是个好节目,所以我更不愿看到节目中有这样的瑕疵。如果你仍觉得我有恶意,尽管拉黑我。
范米扬_FANMIYANG 回复 @郎中的药: 首先谢谢你认真的评论,关于这个物价的问题,有好几个听众朋友都跟我说,我觉得说得有道理,因为没法完全去类比,这一点我有时间再仔细确认一下,大家的经验会更靠谱。不过我想表达的是,老干妈本人的家庭情况,确实不是一般的贫困山区农村家庭,而是省会城市体制内的家庭,这两个条件对于“创业”来说,成功率可能是差别很大的。欢迎理性讨论,已在小宇宙解除拉黑,多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