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不走样之毕加索巴黎时期
有声主播:苹果,吴彦文
文字编辑:苹果,celina
音频编辑:鲜艳
--------
A: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苹果老师,我是吴彦文。今天我们要来聊的是毕加索的模仿与借鉴时期。
B:老师,这个时期并没有被列举在毕加索主要的创作阶段里,那为什么还要讲它呢?
A:问得好。那是因为模仿和借鉴前辈或同时期艺术家作品是毕加索自我模塑的探究阶段,也是他最终风格确立形成的有效途径。
B:原来大师也是先模仿再创作啊!
A:对呀,他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与风格。正因为有了这些积累和磨炼,毕加索才能厚积而薄发成为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因而我们才能清晰的看到毕加索这条“借鉴——突破——建立”的艺术成长路径。这个时期主要体现在1899-1901年,在1899年时毕加索为一个酒吧设计的海报上就能看到劳特雷克的影子。画面中人物与背景间都勾了清晰的线条,背景以平面化的单色呈现,延续了特劳雷克诙谐的漫画风格。
B:毕加索模仿劳特雷克是因为喜欢他的作品吗?
A: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劳特雷克在巴塞罗那非常有名。而在1900年,后印象派的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西班牙,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都被这些充满了实验性和创造性的作品深深的震撼!这一年的秋天,也就是在毕加索19岁生日的前几天,毕加索与好朋友一起启程前往巴黎准备亲眼看看这些有意思的作品。毕加索也因此第一次看到了德加、梵高,塞尚以及高更等大师的原作。从此他的性格和艺术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B:大师也看其他大师的画展呀!
A:哈哈,毕加索在初到巴黎的时候,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的吸收和处理着外界的信息。相比艺术闭塞又较单一的西班牙,巴黎真是为毕加索打开了一扇新的艺术大门!深深沉迷于此的毕加索在这段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以模仿一些前辈大师作品为主。
你们可以猜猜看,下边两幅都叫《音乐会》的作品哪一个是出自毕大师之手,
B:是左边这张吗?
A:对的。毕加索延续了德加的柔和色调,精准的展现了德加极具个性化的舞台灯光的戏剧性处理方式。右边这个图是德加1877年创作的《音乐会》。
再来看一组毕加索与德加同为《苦艾酒》的作品,1901年的毕大师版本的《苦艾酒》除了保留德加处理光感的特点外,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紧接着的蓝色时期风格初见端倪。
B:老师,这两幅图都是模仿德加的作品,除了德加,毕大师还模仿过其他人吗?
A:当然有啊,他还曾模仿过蒙克,就是那个画《呐喊》的大作家,你可以看看下边这两幅图,一张是毕大师的模仿作品,一个是蒙克的真迹,你能立马找到毕大师的作品是哪张吗?
B:我猜是左边的这张。
A:感觉很准啊,左边的是毕加索1900年创作的《拥抱》,右边的才是蒙克1892年的《吻》,你可以感受到这两幅作品在表现手法(也就是画法,笔触,色调)和氛围营造的上的相似性。
再来一组更明显的对比图吧!
B:这不会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吧?
A:乍一看像是同一个画家的不同作品,但毕加索痴迷公牛的喜好暴露了他,所以左边的是毕大师模仿罗特列克的绘画手法而创作的《斗牛士》。
A:毕加索还魔改了雷诺阿1876年的《煎饼磨坊的舞会》,将其更改为夜晚场景下的舞会场景,好像是黑化了的雷诺阿!老雷笔下模糊不清朦胧的边界被聪慧的毕加索拿捏的刚刚好!学什么像什么,实在是太厉害了!
B:这就是传说中天生的画家吧!模仿别人的画都这么了不起!
A:对呀。虽说那时的毕加索失去了家庭的资助,日子过得很穷困,但是对于这些心火旺盛的年轻艺术家,巴黎就是天堂!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但是不变的是他总是能保持着强劲的创作活力并拥有无限的自我突破能力,这种不断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感谢大家的聆听,欢迎关注游米《夜话艺术史》栏目,我们下期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能说出毕加索模仿了哪些画家吗
孩子的声音就是我哦!
游米亲子 回复 @闻闻小可爱: 小主播同志,向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