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毙了那只狗》 podcast 13

《别毙了那只狗》 podcast 13

00:00
07:36

大家好,我是陈德文。我们继续《别毙了那只狗》一书的分享。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内容是关于『塑形法十大原则』的第七至第十点。




原则七 当某个塑形方法没有进展时,改采用别的方法。


无论什么行为,只要训练者动动脑经,塑形出这个行为的方法不胜枚举。


拿教小孩游泳为例,如果目标是希望他们沉入水里的时候不会害怕、很自在,


有些老师在进行这个塑形任务的第一步时,可能会让他们在水中吐泡泡,


有些老师则让他们很快把脸浸入水中便马上起来,


而有些老师可能会让他们在水中跳上跳下,直到他们敢跳起来再沉入水中。


好的老师在训练时如果看见有个孩子对某个方案感到无聊或害怕时,他会该换方式,


同一个塑形方法不一定会对每个个体都管用。


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于不管用或成效不彰的方法极为坚持,


他们一心相信,同样的方法只要多做几次就会生效。


行为分析研究先驱莫里·西德曼博士主张


「训练时最重要的是理解训练原理,而非只是学习方法。」


主要理由在于,每个人都自有「方法」,但是真正管用的方法都的遵循训练原理。


原则八 不可无故中止训练,这么做将形成一种处罚。


在比较正式的情况下,例如授课或塑形出对象的某个行为时,在训练时间结束之前,


训练者应该专注在训练对象或课程上,这不只是礼貌或良好的自律行为,


它也是一种绝佳的训练技巧。


当训练对象试着获取增强物时,他与训练者已经有了一个协定,


如果这时候训练者开始与路人闲聊、接电话或做白日梦,


这个建立起来的协定便被破坏了,增强物停止出现并非由于训练对象犯了错,


这种做法造成的伤害可能比训练者单纯『错失增强物好时机』更加严重,


它可能处罚了一些当时出现了的良好行为。


原则 九 如果行为表现越差,请回顾所有塑形的步骤。


有时候已经训练良好的行为仍会变得很差,而且永远找不到原因。


修正这类退步最快的方法不是硬碰硬,不应该坚持训练对象的行为一定得完全恢复到令你满意为止,也不应坚持他得在完全回复后才予以增强。


正确的做法应是回想所有塑形的过程,并很快的重新经历所有塑形步骤,到新情境(二十年后,在公共场所、在雨中等等)中进行增强,每个步骤只要增强一两次就好。


这个技巧被称为「回到幼儿园程度」


考前复习功课或上台前翻翻剧本临阵磨枪正是这么做,


这种方法重复了原本的塑形过程,让身心都获得复习,


应用在动物或人身上都一样好用。


原则 十 在训练进展很好时停下训练。


每次塑形应该多久?答案取决于训练对象的专注力。


猫咪似乎在十多个增强物之后就会变得烦躁,所以训练五分钟可能已经是相当久。


许多人类课程大都在1小时左右,足球训练,研究生研讨会和其他不同训练则可能全天进行。


结束训练的「时机」比停止训练的「时间点」来的重要,


你永远都应该在训练进展很好时结束训练,


不但每回训练都应该这么做,而且每回训练到不同阶段(将该换训练下个行为时)也应该这么做。


你应该在训练进展不错时久告一段落——也就是说,只要达成了一些进步就停手。


最后达成的行为会记得最清楚,


所以你必须确定最后一个行为是值得增强的最好的表现。


但通常我们见到三、四个好的反应时,通常会兴奋过头而想一看再看或一做在做,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重来,设法重现最佳成绩。


但这只会很快让训练对象疲累,行为变差,不断出现错误,


接着就是纠正和破口大骂,最后搞砸了训练。


身为训练者,你得强迫自己见好就收,这需要有些胆识才做得到。


当然,行为的塑形与不断重复操练的方法完全相反,它不但可以产生稳定的进步,而且也是一种绝对不会犯错的训练方式。


它的训练进展可能极快,达成如此迅速训练成效的方法似乎有违常理,


它取决于你是否肯放下时间压力,特定设定目标和要求迅速进步的训练目标,完全看你肯不肯见好就收,这种过程很类似禅修。


有时候,你无法在每次训练时都挑最高点结束,或许学生付了一小时的学费,所以要求必须上一小时的课,较好的结束时机可能已经过去。


或者训练并不顺利,没有较好的表现,而且即将出现倦怠的问题,


此时聪明的做法是在结束训练之前给训练对象一定得可获增强的简单练习,


让他们记得这次练习整体是他们获得了增强。




好的,本次分享就到这里,对内容想要展开更多讨论的同学可以留言或者发邮件,我会在后期的节目里更新和分享。


大家下周不见不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声音挺不错的 棒棒哒 互关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