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纾困,重振企业家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 新京报专栏

为企业纾困,重振企业家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 新京报专栏

00:00
08:24

随着新一轮新冠疫情再次蔓延,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尤其是给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冲击。为此,5月18日工信部明确表态,将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地,落实落细助企纾困一系列举措。此前,国务院已从加大资金支持,缓解融资难回款难、推动降成本扩需求、加强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而就在此前一天,全国政协在京召开了“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科学研判形势,增强发展信心。事实上,相比近期这一系列纾困解难措施,如何重振当前企业家的发展信心或许更为关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信心”也就是预期,是最关键的非制度性因素。我们从罗斯福新政等西方历次克服经济危机的举措中也可以看到,重振信心往往是其首要目标。这是因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决定了社会的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投入情况及使用效率,也就等于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潜力水平。因此,“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企业家信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素

研究表明,企业家信心与PMI指数及经济增长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我国的国家统计局基本每个季度都会做一次企业家信心指数统计,200是满分,100则是警戒线。如果考察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变化,也印证了经济学界的结论。

2006年前后,企业家信心指数一度高达140以上,这期间也是我国投资最旺盛、各种生产要素利用率最高、经济形势最好的时候。而2020年以来,企业家信心指数一直徘徊在120左右,甚至一度跌破100,这两年也恰恰是经济相对低迷的时刻。

虽然2022年第一季度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仍未发布,但是我们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在4月份发布的中小企业主“经济总体感受指数”看,企业家的信心维持2021年来的降势,由此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指数、劳动力指数、投入指数、市场指数都出现下跌。

尤其是投入指数下降幅度最大,那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发展动力进一步被遏制。并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的企业家信心指数都是短暂下跌后就会反弹,而这次不仅下跌幅度大,持续时间也长,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因此说,保企业家的信心是保经济增长的非常关键环节,保住企业家信心,才能保住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也才能保住投资、就业、消费、税收,企业家的信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

中国经济之所以崛起,跟优越的发展环境下,企业家信心长期高涨不无关系。国际上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全球企业家信心指数排名,中国经常居于榜首。企业家信心高,发展扩张欲望强,国际资本、技术也就自然都往中国流动。

日本则是反面,一直是企业家信心排名垫底的国家。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企业家对国内的信心就一直低迷,资本大举外移,日资企业在国外创造的生产总值,竟然跟本土GDP相当。

所以说,我国最近两年企业家信心下降的警钟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首先要总结背后的原因,了解企业家的痛点所在,也就是为什么他们的信心出现了拐点。

坚持对外开放企业就能不断发展壮大

客观上来讲,我国经济已经越过了高速增长期,企业家信心也会有个自然的下降过程,这是普遍规律。但是,也有一些意外或不可控的因素,加剧了企业家信心的低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这两年的疫情对社会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尤其是疫情较严重的地方,社会人员流动和物资流动受到限制比较多,使得制造业供应链和服务业受到不小冲击。并且,与疫情不确定性相伴的是,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的不确定因素也明显增大,随时都可能面临停工停业的危险。

而自特朗普时期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中国企业享受的全球化红利在日渐减少。首当其冲的又是那些对国际经济环境高度敏感的科技企业,面临的经营困境以及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这些企业的高层是目前国内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也正是刘鹤副总理在全国政协5月17日举行的专题协商会上强调的“最重要的创新主体”。

与此同时,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金融及新兴经济的监管日益完善,企业逐利空间被大大压缩。总体看,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是必要的,长远看其成效也必然是积极的。但是,短时期内,一些企业在过去形成的发展路径依赖难以为继,加上转型期的政策探索需要一段时间,某些领域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一些企业家选择更为保守的发展政策。

要重振企业家信心,就需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守护民众健康的同时,尽量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防疫模式,尽早让社会回归常态。只有在常态化的社会中,企业家才会有投资或生产的信心。

在产业领域,在保障供应链的同时,也要重视保服务业的重要性。从国家能源局发布的4月份用电量统计来看,制造业用电量下降1.4%,而服务业用电量下降6.8%,服务业所受冲击远远大于制造业。由于服务业承载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实体,因此,保服务业的现实意义,丝毫不亚于保制造业供应链,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大规模中小企业倒闭潮。

同时要坚持对外开放国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改善企业经营的国际环境。固然全球化面临的风险和变数越来越多,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证明,企业只有在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中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可以说,如今我国但凡有点影响力的企业,几乎都跟海外技术、资本和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好的国际环境对其发展信心和发展能力极为重要。只有扩大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才能进一步完善,企业才能获得充分的技术交流和海外市场的机会,企业才能吃下定心丸。

此外,还需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指示。在资本和行业监管上,应尽早、详细地设置“红绿灯”,建立起科学的规则体系,明确市场边界,让企业有法可循、监管有法可依,避免因政策边界模糊而导致企业家消极等待。

应该看到,国际间的科技竞争瞬息万变,一个产业的关键机遇窗口往往只有短短一两年时间。从这点上讲,落实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的指示,及早助力产业进入快车道,对于保障我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保持优势进一步领先的态势,意义重大。

当然,企业家也应看到,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出现一些新的困难,但从国际和历史比较来看,我国经济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仍是全球最有希望的经济体之一,企业仍旧大有可为。

比如,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且国内消费市场仍在升级扩张期;我们的制造业虽然遭受东南亚、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挑战,但仍是全球制造中心,价值链位置也在不断上升,仍具有较多主动权等。而且,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互赢仍是主流。

就跟企业家需要足够的信心一样,我们也坚信中国有能力应对目前的重重挑战,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