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光光 作者:奉荣梅 配音:如风

月亮光光 作者:奉荣梅 配音:如风

00:00
12:04

月亮光光

文丨奉荣梅

(2008年的中秋,抱病的父亲,在稍有康复后,就独自到长沙来送故乡的手工月饼。 2010年的中秋,父亲却躺在病床上了,靠透析熬过了他七十大寿,连我们买的最好的月饼也不能尝一小口。儿女不能分担他一点疼痛,只能付出全部的孝心给他的生命添上砝码,与生命拔河。2012年的3月,家父已经病逝,终是没能熬到中秋。

今年的中秋,父亲已经去世四年多了。节前,76岁的母亲给我快递了两个单重两斤的道州手工月饼和几十个小的手工月饼,勾起对家父的思念……)


中秋前一周,弟弟打电话来说,父亲买了明天的车票,要专程来长沙送月饼。花一百多块钱车费,坐六七个小时长途,到哪去都是好几个药瓶子不离身的年近七旬的父亲,为了送几个县城里手工做的大月饼,说要来就一个人来了,还真是让我们做子女的不放心。

我立马打电话回去劝说,我这里好多月饼,都吃不完呢。哪里有县里自己做的好吃,海碗大的,有芝麻花生桂花,喷香的!可以想象父亲在电话那头摇头的样子。你实在想要我们尝一尝,就搭熟人的便车送过来啊,或者我们三兄妹派个人回去拿月饼。我努力想改变父亲的主意。我特意定做了十几个呢,我要自己送,是女婿说想要吃的,还有孙女、外孙都要吃啊。父亲坚持要亲自来,我再说下去,他就会以为我们都拒绝他来,会不高兴,老小老小的,起了心要来,就像小孩子一样兴奋得不行。我就只好半开玩笑地“威胁”他,好啊,你来了,我们就会留下你过了八月十五再回去,要你帮我们吃完几盒长沙的高档月饼才准走。父亲不怕“威胁”,呵呵地笑,到那时再说吧,长沙的高档月饼我就拿回去吃,你们也不会舍得你妈妈一个人在家过节的。

父亲要送故乡的大月饼来了,故乡的月亮,就在梦里升起来了,梦里反复飘转着那首音韵悠长的童谣:“月亮光光,月亮球球,东门奶崽养水牛。水牛过沟,踩死泥鳅。泥鳅告状,告到和尚。和尚念经,念到观音。观音拊水,拊到海鬼。海鬼摸鱼,摸到团鱼。团鱼屙个圆圆蛋,给奶崽送冷饭。”

我生长的木版老房子,是60年代初期父母在湘南那个小县城自己动手盖的。因为下游修双牌水库,潇水河水位抬高,继爷爷盖的吊脚木楼随洪水而逝去。从平土方,下基脚,到砌墙上梁盖瓦,二十出头的父母,用政府的几百元移民补贴,数月间,修起了一座一进四间壁板瓦房,上有两间阁楼,与隔壁两厢相隔的也是木板。我家成了那条叫红星街的最早几户人家之一。

“月亮光光,月亮球球……”这首童谣,从哥哥出生,到我和弟弟、妹妹相继出世,不知道在壁板房里缭绕了多少遍。母亲年轻时,嗓音甜美高亢,是文艺宣传队的活跃分子,曾唱响过外婆家的几个公社。一个四周有围栏的小竹椅,就是几兄妹幼时的摇篮。夜幕四合时,母亲一边浆洗缝补一家六口的衣物,一边念着月亮童谣,只是,随着一个个崽女的降生,摇篮里的小人儿从大到小地调换着,母亲会把歌谣最后一句“给奶崽送冷饭”里主角“奶崽”适时调换,先后换成“国崽”“梅崽”“三崽”“老四”。母亲温婉的声音悠远绵长,随着映照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的瘦削身影宛转、变幻,竹椅中的小人儿,还不能体验到城墙东门外那个放牛的小哥哥,在月光下骑老牛、抓泥鳅、捉团鱼的意境。渐渐地就睡眼朦胧了,仿佛在梦里看见了团鱼屙的那个圆圆蛋,小脑袋倚睡在竹摇篮靠背上,涎水挂在了嘴角,还有一丝香甜的笑。


(道州月饼。照片由作者提供。)


“月亮光光,月亮球球……”八月十五之夜,月亮一出来,歌谣便在红星街上流淌,且是童声的集合。鸡鸭鱼肉、月饼、米酒混合的香味,与团聚的笑语,穿透木板墙,在左邻右舍间弥漫。月到中天时,酒桌就移到了大门口的坪地里,月饼、水晶饼、石榴、麻梨、凉薯、红瓜子都上了桌。这月饼,是本地作坊制作,形状和大小可与天上那轮玉盘相较,直径尺余,金黄油亮,有龙凤呈祥的凹图花纹。大人把大月饼细致切成一小匝后,吆喝一声“赏月喽”,一个金黄的月亮就分到了每个人手里。花生、芝麻、桂花、红枣、火腿、冬瓜、橘子皮、柑子皮,还有小粒亮白的肥肉,色彩缤纷、糯软香甜的馅,焦黄香脆的皮,一边品尝咂摸,一边不时抬头望下天上皎月。我就想这月亮大概是上天特意给全世界点起的一盏巨大的汽灯,就是方便大家夜晚也可以吃月饼的;但又很疑惑,赏月,为什么要把天上的月亮给大家都分吃了呢?

清辉下,没多话说的父亲说起了古语。老辈人说,中秋节是从元朝兴起的。那时,受“元鞑子”统治,只准十户共用一把菜刀,每十户一归一个“元鞑子”管理,没有自由,百姓十分不满,于是就暗中串通,在农历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制作月饼,互相串门赠送,在月饼中夹着纸条,互相通气,约定团结起来,杀“元鞑子”。这一传说,无从考证。父亲说,他小时吃过比天上的月亮还大的月饼,有米筛子那么大,叫罗汉饼,用模具压成十八罗汉的模样,圆鼓鼓的大肚子里,装满了馅。小孩子就爬到书上去摘一个圆圆的香橼(与柚子同类,味道有点苦凉),用一根竹竿插着,厚厚的皮上,插满一根根土香,点燃了,双手举着,成群结队地,耍龙灯般舞动,和现今孩子玩的电光花炮一样,在月光下又如同流萤飞转。

中专肄业的母亲说得更诗化一点。月亮里有座宫殿,里面住了个美嫦娥,只有桂花树和小白兔做伴——但是,她告诫我们,千万不能用手指着月亮说话,如果月亮仙人知道了,到了半夜,就会下凡割他的耳朵。我想破我的小脑袋也没想清楚,月宫里又没有月饼,嫦娥怎么中秋节也不下凡来吃这么好吃的月饼啊?为什么月亮仙人只割小孩子的耳朵呢?……


(来自故乡的大月饼,是家乡的味道。照片由作者提供。)


乡下的中秋节,在大人的描述里,更让孩童想望。中秋之夜,乡村是孩子真正的乐园,那一夜,小孩子可以尽情地在田间地头“偷”东西,凑份子,打平伙(会餐)。一个村里十来岁以上懂事的孩子,男女分开,同年或者相差一两岁的,按照月份日子由大到小排行,每年轮流做庄。每个同年的圈子,中秋那天,一个拿把杆秤,一个提着木桶,挨家挨户地称二三两肉、油豆腐,家里养了鱼的出一尾草鱼、鲢鱼;东家舀碗米酒,西家舀碗甜酒,还有红薯酒、高梁酒、谷酒、烧酒……统统倒在桶里,酝酿着五谷杂酿的香醇,是世上想不出牌子的“杂牌”酒。这些主料凑齐了,其他的则统统地可以到田地里的每个菜园子摘。他们白天早瞄准了哪家的南瓜最嫩、辣椒肉厚个大,哪棵树上的柚子成熟了,哪兜橘树的橘子最甜。当一转钟,孩子们就在田野活动开来。一年中,就是这个月圆的时候,孩子可以在如水的月光下,为所欲为地、理所当然地行着“偷窃”而不用害怕被抓被打骂,他们那种偷着乐的心情实在是连天上的月亮也被感动,圆圆地鼓着脸庞,似乎要把积攒了一年的光辉,在那一夜全部喷洒下来,让孩子们找到他们最大最甜的果实。然后,“偷”回的瓜菜果子集中到做庄的人家里,嫩南瓜煮鱼、油豆腐丸子、青椒炒肉……孩子们像过家家一样,做了一桌菜,在亮堂堂的月光下,在清风树影中,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划拳猜枚,喝酒赏月,一直到月亮困了,太阳醒来。

今日下午,父亲真的带着十个大月饼来了。二十年久违的大月饼,也有了简单的包装,一半是透明硬塑料圆盒装了,一半是用彩色塑料花纸包了一层。我给儿时的月饼拍了好几张照片,想让它留存在记忆中。当这轮金黄的月亮,被缓缓地分成几瓣,“月亮光光,月亮球球……”的歌谣就陡然在耳畔响起,其中有母亲年轻时温婉的唱腔,夹杂着整齐而辽远的童声,我似乎分辨出了自己缺了门牙漏风的声音,眼睛里有了一层氤氲……


作者简介

  奉荣梅,中国作协会员,资深编辑,专栏作家,主创散文随笔与读书札记。近二十年来倾心湖湘文化遗址田野考察,撰写“道州旧影”、“古代寓湘文人寻踪”等系列历史文化散文,在多家报刊开设读书、历史随笔专栏。 出版散文随笔集《浪漫的鱼》《寒花淡影》《迁客骚人潇湘情》(合著)《品读长沙·风流人物》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才华横溢的主角_

    大月饼🥮是儿时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