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重意思就是有忿懥、有恐惧、有好乐、有忧虑是不能格物,被环境所转而起愤怒、恐惧等等。
这里面就讲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不能致良知。被凡夫的分别心所转了,不能使遍满法界的见性、闻性、知性显露出来。金缨的《格言联璧》上面说:“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心一旦松散了,那么万事都做不好了。心一旦粗疏,很粗心大意,那么凡事都不能够聚精会神了。心一旦起执著、固执,那么凡事就不能见其本来面目了,不能够由这个外在的相而见到你的明德了。
第四重意思就是能格物就能诚意,就不会有愤怒、恐惧等等;能够致知就能正心,你能够致良知就是有真正的正见,有了真正的正见,你才是真正能够正心。你能够格物就是我们要看到格物是从境界上来修,致知是从这个能修的心上来修。其实格物致知,跟我们六祖大师所说的什么?“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一回事。
无念为宗是什么?无念为宗是在能修的念头上面来修,是在致良知上面来修,是在成就正心。无相为体是在万事万物上,在一切境界上面都去格物。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心法跟禅的心法是相通的,不过有深浅的差异而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儒家的不过是浅一点。
你看曾子在《中庸》上面就说,人与天地是三才,能够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个说透了吗?没有说透。他没有真正的像禅这样的大彻大悟,但是它的好处是什么?“天道远,人道迩。“对我们在人世间生活,有很多具体的一些帮助我们明明德的方法,这个是很容易下手的地方。所以你看明明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讲的这些都会跟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的人的境界很接近,而禅是跟佛的境界很接近。所以你不下功夫是难以真正体悟的,甚至于你认为你理解了,当你一旦认为你理解了,那个就是已经错掉了。所以那个就很高妙了,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要能够从浅近的地方开始做,从人道开始做,这样就对了。所以能致知就能正心,就能明明德。
真心、明德是透过眼根和五俱意识在看,你怎么样才能避免视而不见呢?你在看一切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具的明德是透过眼根和五俱意识在看,真心明德是透过耳根和五俱意识在听,我们的真心明德是透过舌根和五俱意识在尝、在品尝。时时刻刻这样子地觉醒,就能不被外境所转,而时时处处主人公灵明不昧。所以不要肤浅地认为说心不在焉,就是形容那种心很散乱不在状态,所以视而不见。那样想就偏掉了。
这个两段都是讲修身的方法在正其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