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故事中,陈太尉领了招安的诏(zhao4)书,千里迢迢,从东京汴梁来到了水泊梁山,本以为只要姿态放低,多陪些和气,用甜言蜜语抚恤众人,事情也就办成了。谁知道,蔡太师安插了一个张干(gan4)办,高太尉安插了李虞侯,这两位办事儿不行,搞事儿的本事不小。一个个鼻孔朝天,惹得阮家兄弟好大的不快,才有了后面偷换御酒的事情,这其实反映了梁山头领的心态。
不难理解,梁山这边,刚刚打赢了几次反围剿,心气正盛!况且东京城都被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老赵家凭什么让我投降啊?我不把你踹下龙椅就不错了!这时的宋江,就跟陈桥兵变时候的赵匡胤一样,兄弟们把轿子抬到这地步了,你敢不上么?
朝廷这边,不管蔡太师还是高太尉,那都跟梁山有私仇呢!这群头领之所以起家,不就是抢了蔡太师的生辰纲么?高俅几次三番陷害林冲,不灭了梁山他寝食难安!前面虽然几次攻打都损兵折将,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朝廷来说,这才到哪儿啊?跟西夏人打仗惨得多了,也没见大宋朝说一句软话!
结果正是这两位商量怎么再接再厉,拿下梁山的时候,发生了黑天鹅事件,宋江借李师师的关系当面向宋徽宗请求招安!这就像你刚摸了一副天胡,对面的就把桌子掀了。那怎么玩得下去?
直接怼皇帝,说皇帝老儿你把圣旨撤回去吧!这也不可能啊!所以朝廷就派了最会搞事儿的手下,专门去梁山拆台去了。
所以,并不是关键时刻总有临时工出来搞砸事儿!而是所有人都希望把事闹砸了,临时工就在万众期待掌声雷鸣中登场了!张干办、李虞侯,就是俩妥妥的背锅侠!
不过,他俩只是书中的人物,小说那么宝贵的篇幅,不会讲他们回到京城之后的境遇,是揣摩到了主子的心思,步步高升呢?还是丢了职位,甚至掉了脑袋?
历史上,背锅侠的命运可都不太好!
想那汉景帝时候的晁错,为了解决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困境,进言削(xue1)藩,成为各地诸侯的死敌。于是便发生了七国之乱,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帜,想逼汉景帝收回成命。
那时候的汉景帝才继位三年,政治智慧不成熟,被七国诸侯这么一忽悠,以为杀了晁错就能平定叛乱了。他知道自个儿没脸杀晁错,就派人借口请晁错上朝议事,把人骗到了长安东市,停车、宣旨、腰斩。可怜的老晁还没反应过来,人就断成了两截!
问题是太尉邓先从前线回来汇报军情,听说晁错被杀,就对汉景帝说:清君侧就是一个借口,说的人都不信,你一个听的就信了?这也太老实了吧!
只是晁错在提出削藩的时候,就已经预想到了他未来的命运。而三国时期另外一个老实人则是完完全全被主子坑了。
这个人在《三国志》里没有名字,罗贯中看他太可怜,于是在《三国演义》里给他起名叫做王垕(hou4)。曹操东征袁术的时候,碰上大旱,王垕作为督粮官知道军粮撑不下去了,就去问老大怎么办?
老大看中的是什么人才?能自己解决问题的才叫人才!现在跑来问我?那少不得教教你怎么做事!于是便忽悠他道:
把当兵的饭碗改小不就成了么?
可当兵的不傻呀,他们闹事怎么办?
没事儿!老大我自有妙计!
嗬!什么妙计?士兵开始闹事的时候,曹操翻脸不认人了,说这都是押粮官王垕贪污才让将士们吃不饱的!
借汝人头一用,以安军心!
好嘛!老实人忠于职守,却成了史上最惨的背锅侠,死了还担上一个坏名声!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往往以为找到了一两个关键点,稍微改变一下,就能改变世界。如果没有这俩憨货,梁山早就被招安了。如果晁错没乱出主意,七国之乱根本不会发生。
可是,世界上哪里存在那么多如果呢?那些能被你看到的只不过是表象而已!没有张干办、还有王干办,没有李虞侯、还有陈虞侯。清了一个晁错,还能让你接着清理其他人。秦桧杀不了岳飞,赵构还会找别人干这事儿,不过就是杭州岳庙门口跪着的换一个人罢了。
历史的车轮虽然会因为一两个偶然因素偏离分毫的距离,但强大的惯性会让它回到正轨,并一路绝尘而去。
小贴士:
陈太尉宣读圣旨的时候,读的是制曰。其实,圣旨主要分为诏、制、敕三种形式。诏书那是要昭告天下,制书用来宣慰百官,而敕书则是加官进爵。
讲得有点问题。第一次招安的时候,燕青还没有见到皇帝。得第三次招安之前,才是和李师师一起见皇帝,还有宿太尉帮忙
皇阿玛这么讲就好听一点的,别老瞎扯
老师分析的很透啊
这就是宿命。没错!我也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必然的。你所认为的巧合都是你的眼界而已
历史的演进,势不可挡
我 哪都通的临时工 最靠谱。
晓晓_fyo 回复 @新的启程2023: 哈哈
⊙秋山晴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杜牧《念昔游三首(其一)》
汝妻子,吾养之
临时工就是背锅侠!
为什么没有孟凡君赏析了?虽然本书不算晦涩也得看一段思半天,更别说听了。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很多都听不出来,影视剧又多有改编,所以急需孟尝君点睛。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