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戏曲剧种—洪山戏

汉族戏曲剧种—洪山戏

00:00
11:33

洪山戏


洪山戏是流行于安徽皖东地区,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傩(nuó)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红山戏先是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洪山戏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地方戏。


洪山戏以前人称“香火戏”,是香火会请神祈祷时演的戏。香火会分为内坛与外坛两派,外坛做会时称“五岳”,内坛唱戏名“洪山”,洪山戏是从内坛而得名。


洪山戏的起源与汉族民间香火会有密切关系。洪山香火至今一直有着古代傩祭、傩舞的影子。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称:“傩在平时,称为香火”。洪山香火艺人自称是“乡人傩”。艺人们在做会的“开坛”法事中,也唱有“业兴财朝列国初,嘉明方相乡人傩”,“斯人木铎响铜钟,朝取而立乡人傩”等词名。此外,洪山香火会自称是属于与释道二教相并立的神门儒教,在做会法事中的祭祀礼仪也与史籍记载相吻合,因此有研究的人认为洪山香火神会是“乡人傩”的一种遗存。


洪山戏的剧目演绎的是汉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唱本和部分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剧目。剧目有200多个。洪山戏的唱腔分三类,“锣鼓伴奏类”、“祈神类”和“民间小调类”。刚开始时洪山戏伴奏只用锣鼓,而且一边唱一边跳舞,后期加了丝弦管笛。洪山戏唱腔质朴粗犷,高亢嘹亮,朗朗上口,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洪山戏表演也从“二小戏”逐步发展为“三小戏”,人物表演逐渐从乡村场地过渡到城镇舞台上了。


洪山戏名称的由来有多种不同说法,艺人中有三种传说:一是,洪山戏的开创者张允豪是天长、六合、仪征两省三县交界处的横山地方的人,因此称“横山戏”。当地语言横、洪二个字的音相似,所以称为“洪山戏”。二是,清代太平军曾经在横山打过仗,占领南京后,天王洪秀全命令演绎洪山戏的人去天京(即南京)演出,为了纪念洪秀全,所以命名为“洪山戏”。三是,有一个戏班首领姓洪,洪山戏系是由洪家传承下来,加上唱戏时的服饰大多是红衫,取谐音,所以叫“洪山戏”。上面三种说法都无文字资料参考,一般认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洪山戏音乐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清末的香火会祭祀至20世纪30年代的草台演唱,唱腔仍以 [七字调]、[十字调]、[宝调]、[斗宝调]等为主,只用锣鼓伴奏,唱腔结构单一,一个曲调可以唱多段唱词。第二阶段从3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期,唱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原来的[七字调]、[十字调]和神书诸调统称为洪山调。新词填旧曲的方式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所沿用。此外,还广泛吸收了民间小调、 山歌、 号子用以充实唱腔,丰富唱腔的表现力。这一时期的洪山调仍保持自由散唱、锣鼓伴奏的旧有形式。随着民间曲调的吸收,丝竹乐器也同时被引进。第三阶段从50年代至今。此阶段洪山戏演出团体已由业余走向专业。来安县成立了县级洪山剧团。“洪山调“的发展趋于多样化,艺人们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唱腔艺术处理的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演唱特点。锣鼓伴奏的唱腔,丝竹伴奏的唱腔和锣鼓、丝竹一同伴奏的唱腔三者并存。


在发展中,伴奏也在不断变化。洪山戏唱腔早期伴奏仅用 堂鼓、 大锣、小锣、铙钹四件打击乐器,但各地剧团不尽相同,编制不稳定 。锣鼓过门穿插于唱腔的上下句,上半句中多加一锣鼓过门。在[锣鼓七字]、[锣鼓十字]唱腔伴奏中,主要特点为紧接唱腔上句或下句最后一字的后半拍起过门。后期的锣鼓牌子除[七字调]、[十字调]外,其余均吸收自京剧锣鼓经。40年代后逐渐增加 竹笛、 二胡、 笙等乐器伴奏。50年代民族管弦乐器逐渐增多。60年代后基本从属于扬剧的伴奏形式。


洪山戏的曲调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多种,常用曲调有10多种。这些曲调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锣鼓唱腔类,如“七字调”、“十字调”等,这是区别于扬剧的主调;扬剧的唱腔被称为“小开口”,洪山戏的唱腔被称为“大开口”,即就锣鼓唱腔而言的。二是祈祷神曲类,如“娘娘调”、“斗法调”,“宝调”、“斗宝调”、“泼水调”、“联弹”等。三是民间小调类,如《杨柳青》、《王大娘补缸》、《倒贴》等。洪山戏曲调有一个特点,就是同一个曲调用不同的演唱技巧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感情,如《十字联弹》和《七字联弹》,均可容纳数十句唱词。艺人在演唱前有个总的设计,把握得好,轻重缓急、喜怒哀乐都可以得到充分表现。有经验的老艺人在对曲调的艺术处理上往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洪山戏的表演学习了京剧表演艺术,但也保留了本剧种传统的表演特色。比如,在二人歌舞时的“推衫子”,就是两人面对面时各自相互前进后退的十字步、在武戏开打中的“四门斗子”,比如小快枪等对打时必须打满舞台的四角位置。除此,正式演出前尚有一种例行“三出戏”的习俗,即头出戏不开口,如“跳娘娘”、“跳加官”、“跳财神”、“跳凤冠”等;二出戏不动手,即有演员手执云帚,口诵歌功颂德之词;三出戏随便走,在台上表演《小放牛》。 洪山戏的唱词与其县语言密切相关,许多唱词来自当地汉族民间俚语和一般口语,雅俗兼备,朗朗上口。七字调和十字调由于口语化较强,吐字较重和没有过多的行腔,说、唱与锣鼓伴奏更显得浑然一体,能让人感受到身处其中的感觉。 


让我们来欣赏一段美妙的戏曲吧!     


 责编:刘小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