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别致的传统曲艺—淮词

古老而别致的传统曲艺—淮词

00:00
10:33

淮词



淮词,又称淮调,是一种古老而别致的传统曲艺。其曲调凄婉柔丽,细腻深沉,词韵高雅富有文采。淮词的形成具体时间不清楚,是艺人为了维持生活创作出来的演唱作品。它源于清乾嘉时期的南京秦淮河青楼歌院。鸦片战争后,由六安、霍邱、颍上开始流入阜南县,后来逐渐流行在淮河沿岸及各支流县地区。阜南县位于黄淮海平原南方,淮河中游北岸,在这地区的民间曲艺丰富多彩。阜南县在安徽也有“曲艺之乡”的美誉,源于或流传在阜南地区内的各种曲种,有嗨子戏、淮词、琴书、莺歌柳等近20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淮词是最为悠久的。


当年淮词随水路交通流传,在演唱中吸收了船工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号子之类,丰富了唱曲。在清代至民国年间,船到哪里淮词就到哪里;尤其是大船,都是被富商所有或者是租赁,商人往往邀请艺人在船上演唱,作为长途船运时的消遣活动。每当到城镇码头停靠时,商人出入在茶社、酒肆、旅社,这些是淮词艺人演唱的地方,也是淮词流行集中的地方。但是,唱淮词的不仅是艺人,商女、市民、渔民、农民只要爱好,都能随时歌唱,这就是“随口曲子自来腔”。而爱听淮词的也不仅有商人和普通人,官宦、士绅、文人、武士等有钱有闲时间的高阶层人物也很喜欢。在流行时期,凡是靠近水路的城镇都在流传这淮词,一时之间,街头巷尾,演唱卖艺的人渐渐多了。清朝诗人郑板桥写了《咏扬州》说:“画舫乘风破晓烟,满城管弦拂榆钱。造有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养了女儿先教她学习演唱淮词,来赚取钱财。从此,大船队不再是邀请艺人,而是邀请那些擅长唱淮词人。淮词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在淮河沿岸广为传唱。


清朝,同治到光绪年间,阜南淮词逐渐兴起。它的主要特点是曲调凄婉柔丽,细腻深沉,讲究字正腔圆,韵味深成。而在词格上比较规正统一,所有曲目句数按一定程式安排。在唱词的句式结构上洒脱多变,不拘一格。在演唱中,随着音调的高低、起伏、快慢,所表现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可以抒情,可以悲伤,可以昂扬,可以低沉。


阜南淮词在表演形式上,与苏州弹词、扬州清曲有同曲异工之妙,不但内容题材、伴奏乐器都很相似,就连演唱风格也基本相同,多采用坐唱形式。伴奏乐器有箫、笛、二胡、三弦、碟子等,简单的主要以箫、碟子伴奏为主,箫音柔和、悠扬、悲凉,碟音清脆、叮当有致。演唱形式以女声为主,偶尔也有男女声对唱。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阜南淮词一般正格句为22句,若在中间夹入16句或20句的“穿心调”共为38句或42句。唱腔分为“平腔头”、“四句腔”、“穿心调”、“吟板”、“消板”、“垛板”等。一般由“穿心子”、“彩句子”、“慢八板”等组成。大多是一个人清唱、两人对唱。用笙萧、琵琶加以盅、碟击打伴奏。


    阜阳淮词根据演唱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倾诉劳作之苦类、爱情婚姻类和世情风物类。代表曲目有《水漫金山》、《春门惊梦》、《猫儿扑蝶》、《火烧赤壁》、《烟花女自叹》、《渔樵耕读》、《醉酒归家》、《陈杏元和番》、《历代古人》、《一寸光阴一寸金》、《一轮明月当空照》、《大花船》和《三击掌》等40多支。

     阜阳淮词作为淮词的分支,有别于阜阳传统民歌、大鼓书,其叙事性与抒情性近似清音,是一种高雅音乐,古时多是文人雅士在优雅场所的一种唱玩方式。在20世纪30年代,淮词曾经一度成为阜南民间音乐的热门,备受追捧。阜南县境中岗、曹集、老观、王化、焦陂、苗集等数十个地方都是“淮词窝”。其中一支以中岗镇的李门最为出名,至今李门淮词已经传承了五代,而第五代传人李思三现今也已有近八十的高龄。李思三通过收集、整理、补充,已将阜南的淮词曲目收录了32首。句式长短不一,情感各有异,题材内容多是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文学典故、百姓生活。


在阜南,淮词的演出场所,城镇都是相同的,而农村分四季演法:春则响、夏则凉、秋则场、冬则黄。意思是:春天多在饭后的晌午,每人拿个乐器在树下演唱,半至一小时就散,听的人在树下休息。夏天大多演唱在夜晚,当众人乘凉时,听淮词演唱。秋天演唱在稻场上,边打稻子边唱。冬天大多演唱在黄昏以后,也就是晚上,唱的是传统曲目《水漫金山》、《猫儿扑蝶》等,演出时间较长。在村里唱淮词,三五个人就行,是比较方便的。

建国后,淮词经民间艺人挖掘整理和重新改编后,增强了时代感。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文化部门曾多次派专业人员到阜南等地进行搜集整理。淮词以其独特的风格,登上了文艺的舞台,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赞扬。1986年,安徽省曲艺新曲目比赛中,阜南编排的淮词剧目多次获奖,2016年,阜南淮词被列为第四批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这些荣誉将为淮词在阜南的再度发展与传承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淮词,你了解了吗?找些曲目听听吧!


 责编:刘小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