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论语最近解析》,今天学习《阳货》篇,第三章: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解析:本章跟上一章有一定的联系,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主流的解释往往认为,本章与上一章“密切相连”,甚至用上一章来解释本章。我认为这种理解未必准确,本章的侧重点与上一章是不同的。上知与下愚不移,并不是说二者完全不可改变,而是说二者很难改变,或者说可以改变的程度很小。从根本上说,二者并不是不移,只是“不肯移”罢了。上知认为自己“绝对正确”,因此不肯改变;下愚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也不肯改变。当然,关于什么是“上知”和“下愚”,历来理解不同。有人认为上知就是《季氏》篇提到的“生而知之者”,下愚就是“困而不学”。孔安国在为《论语》做注时说:“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程颐认为:“下愚有二,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不移。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我个人认为,用《季氏》来解释“上知”和“下愚”是可行的。
我们在上一章说过,在郭店楚墓竹简中,《性自命出》是十分重要的一篇,其思想和《中庸》是相近的,两者可以参照理解。《性自命出》认为:“凡人虽有性,心亡(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只要是人都有天性,普通人的天性跟圣贤都是一样的。普通人心里没有笃定的志向和原则,先有了物质基础然后才能生存,先喜欢然后才去行动,先学习然后才能确定志向。“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这些情志的发动,是天性使然。“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等到这些感情被外界所触动,人就会对外物产生这种好恶之感。大学说:“好好色,恶恶臭。”这是人的本能,说明在人这里,是知行合一的。在接触的当下就有一个价值的判断,这种本能的反应就是“物取”。“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我们有这个有形的生命,才会有心的各种活动。我们的生命是上天赋予的。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两种说法可以相互参照,但是两处的“命”内涵有所不同。“道始于情,情生于性。”道开始于真心至诚的情,情产生于人的天性。情很容易和欲望联系在一起,是一个难以阐明的问题,心学家的致良知学说,核心就是人之真情真心。接续孟子的心之四端,王阳明认为,人看到小孩子快掉到井里,不用思考就要去阻止,去挽救,这就是人的良心,这就是人的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