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论语最近解析》,今天学习《阳货》篇,第二章: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解析:本章体现孔子的性命学说。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后天学习和实践的影响,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这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人很早就对“习性”思想有所研究,比如:《尚书·太甲》:“兹乃不义,习与性成。”《逸周书·常训》:“天有常性,人有常顺。顺在可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因在好恶。好恶生变,变习生常。”《大戴礼记·保傅》:子曰:“少年若天性,习贯之为常。”这些论述都说明,人的天性虽然重要,但是后天的习染和教化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是塑造一个人的关键因素。
《性自命出》:凡人虽有性,心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内(入)之。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凡性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声,弗扣不鸣,人之虽有性,心弗取不出。凡心有志也,无与不可,性不可独行,犹口之不可独言也。
在郭店楚墓竹简中,《性自命出》是十分重要的一篇。心性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先秦儒家心性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不明晰。《性自命出》与《中庸》有密切联系,蕴含丰富的心性思想,其中关于性命相通、性之善恶、性情一致、心取性出、身心一致等观点,对研究早期儒家心性学说具有重要意义。“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等观点,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相类似,天与命、性与心、情与物、道与教等概念,两篇文章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对于二者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早期儒家的心性学说。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朋友们,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