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忘己才可与自然相合。
“忘己”,就是要忘记自己,到底在说什么?现在谈到《庄子‧天地》篇的第九章跟第十章。第九章里面,上场的是孔子跟老聃这两个重要的人物。当然是孔子请教老聃,请教的是:既然道家常常在说要用“不”,就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跟大家都不太一样,那真的有这种人来的话,他就悟道了吗?真的有这样的人来的话,他可以称为圣人吗?
孔子口中的圣人,这时候已经变成是道家所说的圣人,老聃当然是批评一番了。然后,说明一个人如果能够忘记外在的万物,又忘记自然的一切,同时还能够忘记自己,那才是跟自然合一。
我们以前(〈大宗师6.13〉)谈过“坐忘”,所以这一章后面就专门讲“忘”。先看看第九章的内容。
“孔子请教老聃说:“有人在修养道术时,总是与大家背逆而行,把不可的说成可,不是的说成是。善辩的人还会说:『坚是坚,白是白,就像时间与空间之不同。』这样的人可以称做圣人吗?”
老聃说:“这是在知识上没有定见,在肢体上受到束缚,以致形体劳累、心神不安的人啊。会捉狐狸的狗才会被人役使,猿猴因为行动敏捷才会被人从山林捕来。孔丘,我要告诉你的,是你无法听到也无法说出的道理。有头有脚而无心无耳的人很多,有形体的人能与无形无状的道并存的,却一个也没有。
人的动静、生死、穷达,都不是自己安排得来的。一个人所能做的,是忘掉外物,忘掉自然,这样叫做忘己。忘掉自己的人,可以说是与自然合一了。
这一段内容是怎么回事?孔子在这里显然是误会了道家的想法。一个人修养道术的时候,总是跟大家背道而行,因为前面说过好多次,庄子很喜欢用“不”、用“弗”、用“不得已”来说明修养的人,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一下就变成唱反调了,完全不是那回事!唱反调只是跟别人在争斗而已。
这边又特别提到善变的人“坚是坚,白是白”,又来了,坚白论!这个不用再重复了。孔子还问说:“这样的人能不能称为圣人?”因为他跟别人都不一样。这完全是误会,圣人不是唱反调,而是不争,避开跟别人相争的可能,让给别人。像老子(《道德经67》)说过的三宝“不敢为天下先”这些,这才是道家的圣人。
老子的回答很直接,说这样的人:“在知识上没有定见,肢体上受到束缚,以致形体劳累、心神不安。”也就是在人间可能是很聪明很厉害,身跟心的表现超过一般人。后面就两个比喻:一是比喻为狗,狗会捉狐狸才会被别人役使,因为很有用;猴子行动敏捷,就被人从山林捕来,可以表演猴戏。这是道家基本的立场,对于在人间很有用的,他都很容易找出他的困境所在。
后面(〈天地12.9〉),老聃说了一句话很难理解,他说:“有头有脚而无心无耳的人很多。”当然,人都是有头有脚,那我们怎么会无心无耳呢?耳朵要听,要听到内在的声音,听到“道”才能真正算是听;心是要觉悟的,不是去勾心斗角的。
又说:“有形体的人能与无形无状的道并存的,一个也没有。”当然,这话是强调什么?真正悟道的人在人间是看不到的,人的一切遭遇都不是自己安排得来的。一个人怎么办?要修养自己,就要忘掉外物,忘掉自然,这样叫做忘己。忘掉自己,才能够与自然合一。我们常讲“天人合一”,这就是一个类似的例子。
这就是庄子的特色。在人间很有用,我劝你还是要忘记这一切,绝不是在身心方面超过一般人的,更不是像惠子那些辩士,跟别人辩论坚白论这些(〈齐物论2.8〉、〈德充符5.8〉)跟圣人无关,圣人是悟道的,真要悟道的话,一定要先学会“忘记”。
接着,在〈天地〉篇第十章,内容稍微长一点,里面有两个人上场,都是虚拟的。一个是将闾葂请教一个人叫季彻,将闾葂认为自己也不简单,因为鲁国的国君请教将闾葂,他(将闾葂)给他(鲁君)回答,回答的时候,还去找一个他(将闾葂)认为更厉害的人叫季彻,想去跟他验证一下。看看我给鲁国国君的回答,到底你认为如何?结果季彻给他当头棒喝,另外讲了一段:到底怎么样才能够治理天下。
这段内容也很有趣,我们看庄子怎么写。
“将闾葂去见季彻,他说:“鲁国国君对我说:『请你多指教。』我推辞,他不答应,我只好告诉他了。不知道说得对不对,我试着说给你听听。我对鲁君说:『一定要做到恭敬节俭,提拔公正忠诚的人而没有偏私,这样人民怎么敢不和睦呢!』”
季彻听了哈哈大笑,说:“像先生这番话,对于帝王应有的德行而言,就如同螳螂奋力举起手臂来抵挡车轮,必定是不能胜任的。并且果真如你所说的去做,鲁君自己就会处于危险的高位,因为前往归附的人将会很多,其中虚有其表的人也一定不少。”将闾葂大吃一惊,说:“我对先生的话感到茫然不解。不过,还是想请先生说个大概的道理。”
季彻说:“大圣人治理天下时,用的方法是放任民心,使他们成就教化、改变风俗,完全消除他们的害人念头,而促成他们自得的志趣,就像是本性自动要这么做,而他们并不知道何以如此。能做到这一步,又怎么会推崇尧、舜的教化,茫茫然地跟随在后呢?大圣人的目标是天下同德而内心安定。
这边后面提到大圣人,大圣;前面那位将闾葂当然是一般的人间的君子,所以鲁国国君才会向他请教,他的回答很简单,就一般所了解的:“恭敬节俭,提拔公正忠诚的人而没有偏私。”这个一般人都可以了解,也没什么大的错。
但是,季彻是悟道的人,他说:“你这等于螳臂挡车。”我们以前(〈人间世4.11〉)说过了不能胜任。因为鲁君这么做的话,一定很多人归附他,其中,虚有其表的人也一定不少。这种话谁不会说,唱高调!说你要行仁义、有道德、提拔好人来做事,谁都会讲,那你可能受骗上当了。
季彻说:“大圣人治理天下,怎么做?放任民心,无心而为,让他们成就教化、改变风俗,完全消除他们的害人念头,促成他们自得的志趣,就好像本性自动要这么做,他们并不知道何以如此。”
这边让我们想到《老子‧道德经》第17章提到:“最高明的治理就是让老百姓知道有国君,但不知道国君怎么样治理他们,他们不知不觉,就觉得一切都很好,到最后天下和谐安定,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不就是延伸老子的思想。老百姓最后并不知道何以如此,好像本性就是要让大家过得和和乐乐的,根本不用去推崇尧、舜的教化。
大圣人的目标是什么?天下同德而内心安定。我们特别要强调“内心安定”,这就是在这一集学到的。前面提到老聃教导孔子:你要忘记自己,才能够跟自然相合,自然就是天;“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天人合一,这才是一种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在这一集,季彻等于代表庄子来说话,说大圣人治理天下,让老百姓不要有复杂的念头。大家都自在、自由、自然,最后可以做到天下同德而内心安定。就好像前面说(〈大宗师6.10〉)过的:在“道”里面互相忘记,“无事而生定”。闲居无事就性情安定,这是一贯的思想。
下一集的主题是:机巧与机心,让人越来越复杂。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国君在最高位遵循着“道”无为而治,让百姓天下同德,同时每个人又是内心安定,自然而然地消除了作恶害人的念头。如果倡导”仁义”治理,会引发假仁假义的出现,而导致最终无法分辨真伪。
外卖已放在门口。麻烦您辛苦拿下。谢谢
百姓皆谓“我自然”的状态太过理想了
既然人的动静、生死、穷达都不是自己安排得来的,就听从安排,听从后就会生智,让智慧帮自己达到忘己。。放任民心的前提得了解民性和人性,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就会安,安后而定,定后而同。谢谢老师
人都有坚固的“自我”执著,只有当你“忘己“放下了自我,心界与万物融为一体,也就与“神明”相通上升到启明,与道和自然相应了。学这一课推测老庄他们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跟着老师学习慢慢领悟,不断学而知之。
民莫之令而自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