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8时许,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铜瓦门大桥外半边山海域附近,渔民发现有一头目测超过10米的鲸鱼搁浅。根据19日晚上11点的最新消息,这头搁浅的抹香鲸,经过工作人员长达10个小时的救助,已经复苏,而且成功被送归大海。
在鲸类中,抹香鲸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在国内,目前的记录中还没有成功救活成年抹香鲸的案例,此次有可能是中国首次成功救助成年抹香鲸。
但救助的是否是抹香鲸似乎并不重要。近几年来,中国沿海特别是杭州湾一带,鲸类搁浅多次发生。这些搁浅事件有一个共同点是,搁浅及后续的救援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其中包括深圳大鹏湾海域搁浅的“布氏鲸”,浙江温岭一头最终死亡的搁浅鲸鱼,以及搁浅在大连海滩的9米长鲸鱼。
当下,中国正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人们不得不与病毒“作战”。在这样的情境下,救援部门大力救助,很多人将宝贵的注意力投向遭遇困难的鲸鱼,不得不说,这体现的是中国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珍视,以及对生命的巨大共情。
鲸类搁浅的原因,一直以来都充满着争议和神秘感。可能导致鲸鱼搁浅的因素非常多,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地形的海湾,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同样,人类活动的一些影响,比如全球变暖造成海洋环境酸化,海洋航运造成水下噪声污染,海洋垃圾造成的污染等等,都可能在鲸类搁浅中起到一定影响。
整体来说,人类对鲸的搁浅,很难说需要担负绝对的责任。即使有,在个案中也不见得那么确定,人们围观鲸鱼搁浅,完全是出于自然、本能的关注。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最近几十年,在全球发生鲸鱼搁浅,几乎没有出现搁浅地附近居民为了获得一块鲸鱼肉而“落井下石”的行为。在大部分文化中,人类对鲸鱼的“高看一眼”,在社会心理和价值观上是共通的。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人们仍然愿意关注鲸鱼搁浅及其救援,这是人类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尊重,是一个高级物种面对另一种高级物种陷入困境时的惺惺相惜。
这就好像在疫情中,依然有人会关注那些在防控中面临危险境地的宠物的命运。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命运孰轻孰重,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优先级别排序题——对于生命本身的关注,即使在最为困难的时候也不应该黯淡,哪怕是发生在不相及的远方。
这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配饰,不是情感的奢侈品,更不是矫情,它是正常人的精神必需品。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共情能力,人类与人类个体之间的理解和团结才变得更有可能,人类才有充足的底气去应对病毒的威胁和挑战。
甚至可以说,对于一些处于隔离状态的民众,这种网上的“参与救援”,无疑还有宝贵的心理疗愈作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类在疫情时期对鲸鱼的关注,尤显可贵。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