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先贤是如何达成目标的?
古圣先贤喜欢用演绎法来建立目标。
古圣先贤建立目标,多半采用“演绎法”。
它的特色,在“由大而小,由全而偏”。
标准的演绎法,采用三段论证。例如:凡人皆会死,张三、李四、王五皆是人,所以张三、李四、王五皆会死。
前面那两句话,叫做“前提”,第三句话,便是“结论”。由前提的证据,推出结论的真确性,是演绎的论证。
因为有两个前提,一个结论, 合起来三段,所以称为“三段论证”。
孔子制定“仁”为道德的理想人格,他说:“仁者爱人。”于是,大家都这么说:人应该爱人。
张三、李四、王五都是人。
所以张三、李四、王五都应该爱人。
孟子说:恻隐之心就是仁。
墨子说:仁是爱人和爱自己的身体一样。
韩非子说:仁就是心中欢欣愉快地爱别人。
朱子说:使人和万物都能各得其养,各遂其生,就是仁。
梁启超先生说:人格完成就叫做仁。
蔡元培先生说:完成人格便是仁。
胡适之先生认为仁就是成人。
从此以后,“仁”成为人人所应该具有的理想。只要是中国人,就不应该例外。
孟子说“义”。
孔子在“仁”之外,又重视“礼”。他也把“知”和“仁”并列,说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不信实,不知道怎么能够生存呢?可见“信”也非常重要。
仁、义、礼、知、信之外,又陆续出现一些德目,希望大家共同遵守。
到了民国时代,青年十二守则列举了做人做事的重大原则,好像认真背诵,好好记住,并且确实去做,就是理想的完成。
往昔的日子,只要遵循古礼,便是达成目标。
中国人实在十分幸运,一切事情,都有人替我们安排,随时提醒我们,要大家这样那样,不许如何如何。
人的理想,依据演绎法,只要力行五伦,切实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把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于是社会有秩序,大家都可以获致最大的利益,而个人的理想,也就顺利达成。
现代社会,了不起加上“服从法律、善尽国民义务、注重环境卫生、加强环保意识”,至于从事什么行业、克尽那些责任,完成何等使命,好像不必计较,一切“尽人事以听天命”,便能够心安理得。
【注:每周三更新】
知道
支持
曾仕强学堂 回复 @糖糖吖111: 在此相遇,即是有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一起努力,共同进步!请关注主播,聆听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