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之《根结》(1).aac

《黄帝内经灵枢》之《根结》(1).aac

00:00
07:34
《黄帝内经灵枢》之《根结》(1)

【原文】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罹的通假字)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窃其本也。
  

【译文】岐伯说:天地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使得自然界气候时令的变化表现为寒热相互交替推移,就阴阳的属性而言,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所含的是阴多还是阳多有一定的规律,阴的象数为偶数,阳的象数为奇数,由此构成了阴阳盛衰的各种现象。假如发病在春夏,因春夏属阳,夜短昼长,是阴气少而阳气多的季节,对于这种阴阳不能调和的现象,应怎样用泻法或怎样用补法呢?假如病发于秋冬,因秋冬属阴,昼短夜长,是阳气少而阴气多的季节;因为此时阴气旺盛而阳气偏衰,所以树木会因为茎叶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萎凋落,水湿会下渗到根部滋养它的根,根据这种阴阳盛衰相移的情况,又应怎样用泻法或怎样用补法呢?四季反常气候而生的异常邪气侵入经络,所导致的各种疾病真是数不胜数,如果不懂得经脉的起点和终点,异常的邪气就会侵入五脏六腑使功能失调,以致枢机败坏,开阖不正常,精气走泄不藏,最终体内的阴阳之气受到极大的损耗,正气也不能再起而抗邪。至于运用九针的玄妙关键,就在于了解经脉的起点和终点,所以如果能够懂得经脉的起点和终点,那么一句话就可以把九针的奥妙说完;如果不懂得终始的含义,那么针刺的理论也就要消亡了。
足太阳膀胱经,起点是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终点是命门穴,命门穴,即目内眦的睛明穴。足阳明胃经,起点是足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终点是颡大穴,颡大穴就是指钳束于耳之上方、额角部入发际处的的头维穴。足少阳胆经,起点是足小趾侧次趾之端的窍阴穴,终点是窗笼穴,窗笼穴即耳部的听宫穴。太阳经好像人身外门的开关,阳明经好像人身外门的门扇,少阳经好像人身外门的枢轴。如果太阳经的主关功能失常,就会使肉节溃缓而发生暴病,所以诊治暴病,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渎”就是皮肤肌肉干枯消瘦而萎弱的意思。如果阳明经的主阖功能失常,阳气就会无所止息而发生痿病,所以诊治痿病,可取用足阳明胃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无所止息”,是说正气运行不畅,邪气就留在里边而发生痿疾。如果少阳经的主枢功能失常,就会发生骨摇病,不能在地上安然行走,所以诊治骨摇病,可取足少阳胆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骨摇”,就是骨节缓纵不收的意思(即骨质增生)。以上这些病,必须追究它的根源而予以治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