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中国文脉】中国文化的三个维度|地文-水文应用有哪些智慧?

005【中国文脉】中国文化的三个维度|地文-水文应用有哪些智慧?

00:00
17:22

尊敬的喜马拉雅的听友们,你们好,我是十翼书院的创始人米鸿宾。我们今天承接上一讲,开讲第5小节的内容。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诵读章句是,唐代以《陋室铭》闻名天下的刘禹锡在他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诗句当中的一句话:“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经历了事件还深深懂得了事件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看人就像看水一样,那他在后一句当中强调了水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下面,我们就借着刘禹锡先生在诗中提及人与水的密切关系,在本讲与大家分享地文当中与水有关的“水文”内容。

我们上一讲提到了一个著名的人叫管子,在他的著作《管子·水地》篇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水是什么呢?水是万物的本质,是一切生命的根基。美与丑,贤与不肖,愚蠢无知与才华出众,都是由它产生的。怎么知道水是如此的呢?他说你看齐国的水迫急而流盛,所以齐人贪婪、粗暴而好勇。而楚国的水柔弱而清白,所以楚人轻捷、果断而敢为。越国的水浊重而浸蚀土壤,所以越人愚蠢、妒忌而污秽。秦国的水浓聚而迟滞,淤浊而混杂,故秦人贪婪、残暴、狡猾而好杀伐。讲到这我们大家就知道了,当时是谁吞并六国呀,就是秦国。他是根据水来判断秦人的性格的。接着他又讲:晋国水苦涩而浑浊,淤滞而混杂,故晋人谄谀而包藏伪诈,巧佞而好财利。燕国水深聚而柔弱,沉滞而混杂,故燕人愚憨而好讲坚贞,轻急而不怕死。各位什么叫好讲坚贞呢?用今天的大白话翻译过来就是讲政治。

燕国是哪呀?燕国的今天就是指的北京。宋国的水轻强而清明,故宋人纯朴平易喜欢公正。因此圣人要改造世俗、教化民众,关键在于水。水若纯洁则人心正,水若清明则人心平易。人心正就没有污浊的欲望,人心平易就没有邪恶的行为。因此,圣人治世,不去告诫每个人,不去劝说每一户,关键只在于掌握水的性质。

这段话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管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是相当精微的!他透过水来强调水与我们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须臾不可分离的。那么按照管子的说法,从水质和水性,就可以来体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民众的性情、风俗的好坏。这也是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践行。

那管子对水的了解我们觉得很神奇。历史上无独有偶还有另外一个人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讲对水的了解。

 在明代的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篇章当中记载了“王安石辨水”的故事。说王安石因为晚年痰火过盛而生病了,然后有太医就给开方子叫阳羡茶,以茶代药,一再强调要用长江瞿塘峡的中峡水来煎服才能够发挥疗效,因为王安石他行走不便,所以就将取水这一事托付给了谁呢?托付给了刚好来看他的苏轼-苏东坡。很快苏东坡就亲自带了水来返回见王安石,王安石很开心,马上就命童子取水煮他的阳羡茶。没想到“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其茶色半晌方见。”什么意思呢?等到把水烧沸了,沸水的气泡就像螃蟹的眼睛一样,马上就把阳羡茶放了进去之后,却发现,过了好久茶的颜色才透出来,王安石原本微笑的面孔慢慢的僵硬了起来,眼睛直直的看着苏东坡问到:“欸,你怎么骗我呢?”“苏东坡说没有啊,我是在瞿塘峡的中峡取的!”王安石说:“不对,我跟你说的是中峡水,你取的应该是下峡水。”苏东坡闻言大吃一惊!文人呐他还是心虚,他还是坦诚的,只得据实以告,他说我一路舟车劳顿,加之天气炎热,坐在船上之后不知不觉就打了个盹,等突然间醒来之后,发现船已到了下峡。我就连忙让水手掉转船头往中峡去,无奈水急如瀑布,根本没法逆水行舟,再加上水手他对我说:三峡前后相连并无阻隔,都是一样的水,你为什么非要到中峡去取呢?中峡的水不也是现在流到了下峡了吗?你现在直接取下峡不就可以吗?我想想也是,于是就近取了下峡水给您带来了。

可是令苏东坡很不解的是,王安石是怎么知道的呢?于是他就问:“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这时候王安石说:“读书人呐,不敢轻举妄动。一定要学会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这瞿塘峡的水性,在《水经补注》上有明确记载:上峡水,水性太急,下峡水,水性太缓,只有中峡水是缓急相半、不激不徐。太医院的医官是名医,他知道我得的病是由于中脘变症,所以必须用中峡水来做药引子,这时候药性才可以见效,我刚才一冲泡,发现这茶色半晌才出现,就知道这是下峡水,水性太缓了,我是这么知道的。”苏东坡听完目瞪口呆,惭愧至极,连忙离席谢罪,对王安石赞叹不已。

而我们从王安石这种精通水文的能力,就可以观照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知识缩影。作为中国文化中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能葆有这样的功夫,也非常值得今人去好好反思。

而历史上对水性的了解更加精妙的还大有人在。

唐代禅宗六祖惠能有一句名偈,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

那在五代时南唐《传灯录》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在梁天监元年,有一个叫做智药的和尚,划船带着徒弟经过今天的湖南韶关曹溪水口的时候,突然间闻到香味,然后他就在找是什么香,后来发现是水香。然后他就舀起一点水,用嘴巴尝了尝:嗯,这水很香。水很清甜。然后就说:“此水上流有胜地”。说这个水上流的水源处有宝地。然后就下了船,就带着徒弟们,沿着小溪一直往上走,去找水源处。找到了之后,就在那个地方,开山建寺然后取了一个名字叫宝林寺。没过多久呢?梁武帝还亲自给写了牌匾,那么在建寺的同时,他就跟周围的人说:‘从今天开始起,往后数一百七十年,会有一个无上法宝,在此演法。’”那果然在一百七十年后,出现了一位无上法宝是谁呢?就是六祖慧能在此大兴佛法!后来宋太宗将梁武帝最开始赐的“宝林禅寺”,给改为叫“南华禅寺”,从此位于广东韶关的“东粤第一宝剎”,一花开五枝,禅风天下流布!

而在文革期间,六祖慧能的真身还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父亲习仲勋先生的亲自保护,至今仍然完好。

那我最感叹的是什么呢?最感叹的就是智药禅师凭借对水文之象的把握,来进行选址建寺的智慧,对今天的人来讲,实在是遥不可及,特别令人钦佩。那他究竟是靠的什么方式来下的结论,来进行选址的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在唐代有个著名的高僧,叫贯休禅师,他在《题曹溪祖师堂》这首诗当中写下了“空传智药记,岂见祖禅心。”感叹世人只是空传智药禅师的记载,可是怎能见到他心中葆有内在的智慧呢?是,大家讲故事讲的很好,但是内在的智慧是怎么来的呢?很多人都不知道。

自古以来,道不虚传只在人!(宋代的《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了这样一段公案。想当年,洪州松岭禅师问他的师父道吾禅师:“师父啊,那些有神通的菩萨我们看不见也就罢了,可那些没有神通的菩萨我们为什么也看不见呢?也足迹难寻呢?”他的师父在前面沿着山路慢慢往上走,头也没回轻轻的说了一句:”只有同道者方知。”是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牛的眼里,再美的鲜花都是一棵草!你没达到那个证量是很看清那种境界的,也很难拥有那样的妙法。

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那个能教授各种知识学问的是经师,而那个能亲身证道表法的人才是人师。放在任何时代最需要的都是人师和有道的人,而绝非纸上谈兵之流。

只有人师,才具有代代相传的薪火。

那,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自己是人师吗?

为什么不是呢?!

也许有人会觉得老师您讲的地文的内容太过于深奥玄妙,那不了解也就罢了!那我想说无知者无畏,有人提醒到眼前了,如果你还什么都不信,那这种情况属于什么呢?这种情况就属于金代的文学之冠元好问在他的《遗山集》当中所说的“有凶祸而故犯之,是与神敌也!”


你天天想着向神灵祈福,但你的实际行动却不能与神灵相匹配,相反还要跟他做对,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不是自讨绝路吗?这就是与神作对呀!

要知道,人的一生,如何不让你的生命,在时间、空间和物质上钝化,才是你生命最饱满的分量所在!

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以及后面的很多往圣先贤都给我们做出了极佳的表率!非常令人赞叹。


换言之

古人很会践行“人法地”的智慧,很会借助天地间的自然能量来为自己生命蓄能和助力。

而人们常说的“接地气”,就是借助环境势能来获得天地加持的一种功夫,一种智慧。

那在古人远行游历山川,迁徙、或者是赴任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可一旦水土不服是很难受的,他们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方法有吗?当然有。


明代有一京官被派到昆明去做太守,去了之后,水土不服,久治无效,很难受。后来就写信给朝廷,希望调走或辞官。皇帝就问身边的太医:“你们都有什么方法可以调治吗?”太医说:“这个很好办呢,说怎么办?他说命人从京城井中带一瓮水去昆明给他喝就可以了。他说:“这就管用?”“当然管用。”太医很自信。然后皇帝就派人从京城的井中取了一瓮水,每到一个驿站,休息的时候就把水倒到驿站的井中,第二天出发时,再从井里装满一瓮水走,如此反复。一直走到昆明之后,带来的还是完整的一瓮水。然后就把这瓮水倒入太守所居住的地方的井里边。这个太守很疑惑:“这从京城带来的水,不是都被稀释掉了吗?”可是来人早已被太医给叮嘱好了,就跟他说:“不用担心!水里面只要有京城水的精气在,就完全可以治愈您的水土不服。”这京官听得是将信将疑。可是事实相当神奇,没过几天,困扰京官已久的水土不服症状,完全消失了!你看厉害吧,非常令人诧异。


很多人很不解为什么能这样呢?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很多没有中断的传承,哪怕中间某一个节点的人,水平能力不行,但他只要有一个传承的气脉在,有一个内在的精气神在,这个传承就不会断,他俩是异曲同工的。


此外,对治水土不服中国古代还有异曲同工的另一个妙法,出远门的时候,取一块灶心土(学名叫伏龙肝),也就是农村烧灶时,锅底尖正对着的那块被火长久烧的土,久而久之,这块土就成为了纯阳之物,能驱惊、抑郁、安神,并且能够对治水土不服。后来,人们发现吃当地的豆腐也有功效,然后又用豆腐取而代之,怎么用呢?就是我们道到了一个新地方,为了避免水土不服,第一餐先吃当地的豆腐,来适应水土。而这种方法呢在孙思邈的《千金方》也专门提到了,它不仅仅可以治水土不服,还可以排体内的吃六畜之后产生的肉毒,对养生也特别有益。

你看万物都有道,如果你精通地文,精通地理,能够识得地理之势,地理之性,你也是智者。

好,我们这一讲就先讲到这里,在给大家分享了“地文”中的“水文”内容,了解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这对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会有很大的启发,下一讲我们继续厘清脉络,正本清源,来大家分享中国文化中关于“人文”的内容,谢谢大家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PinkyHe

    米老师对天文、地文、人文三个维度娓娓道来,十分受用

  • 通透吴广艳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