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洛的母亲大他120岁吗?

陈家洛的母亲大他120岁吗?

00:00
12:31

《书剑恩仇录》第二十回有这样一段尾注:

陈家洛之母姓徐名灿,字湘苹,世家之女,能诗词,才华敏瞻,并非如本书中所云为贫家出身。笔记中云:“京城元夜,妇女连袿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阳门下摸钉乃回。旧俗传为‘走百病’。海宁陈相国夫人有词以纪其事,词云:‘华灯看罢移香屧。正御陌,游尘绝。素裳粉袂玉为容,人月都无分别。丹楼云淡,金门霜冷,纤手摩拏怯。  三桥婉转凌波蹑。敛翠黛,低回说。年年长向凤城游,曾望蕊珠宫阙。星桥云烂,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

此段文字系书末注释。小说可以虚构,注释则是作者引历史真实以与小说情节相比对的。可是此处以“海宁陈相国”指陈家洛之父世倌,故以徐灿为陈家洛之母,这犯下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

经查,金庸注释中所谓的“笔记”系指钮琇所撰名著《觚賸》,徐灿事见于该书卷四《燕觚·燕京元夜词》条。《觚賸》刻成于康熙年间,已可见这个徐灿不可能是乾隆时人物陈家洛的母亲。

那么《觚賸》中的“陈相国”是谁?稍检文献,即可知此人是指明末清初之海宁人陈之遴,而不是乾隆朝之文渊阁大学士陈世倌。陈之遴(1605-1666),字彦升,号素庵,崇祯十二年(1639)进士,清顺治九年(1652)拜相,新朝制度因革,多出其手。因所谓“结党营私”,顺治十三、十五年两次被流放沈阳,卒于康熙五年,成了清初南北党争的牺牲品。

徐灿为其继室夫人,湘苹其字,号深明,晚号紫䇾,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光禄丞徐子懋次女,确如金庸所言,非贫家出身。据陈元龙《家传》,徐灿“幼颖悟,通书史,识大体”,嫁陈之遴后,与柴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云仪结蕉园诗社,日夕倡和其间,称“蕉园五子”。同时亦与陈之遴伉俪情深,叠相酬和,雅擅闺闱风雅之乐。然而,随着陈之遴怀抱某些不得已的苦衷出仕新朝,徐灿的后半生也即陷入深深的苦痛与纠葛之中。

她并不是那种肥马轻裘、夫贵妻荣的庸俗脂粉,加之自小受到的“夷夏大防”的正统教育,夫君的青云直上、大柄在握并没能给她带来踌躇满志的快感,相反的,在她的作品中,往往吐露的倒是易代之际悲咽激荡的唱叹,沉郁冷峻的人世沧桑。而陈之遴晚年得罪被放,徐灿随之穷居塞上十二年之久,更进一步领略了宦海风波、世味炎凉,为自己的人生添写了凄黯的一笔底色。但可惜的是,此一时期所存文字无多,尤其塞外之词,“虽吟咏间作,绝不以一字落人间矣”(《海宁县志》),我们已很难准确钩稽她晚岁的境遇和心绪了。《清史稿·陈之遴妻徐传》:“康熙十年,圣祖东巡,徐跪道旁自陈。上问:‘宁有冤乎?’徐曰:‘先臣惟知思过,岂敢言冤。伏惟圣上覆载之仁,许先臣归骨。’上即命还葬。”“特恩”之下,徐灿得以扶柩南还,在江南故乡“手绘大士像几五千余幅”(李振裕《陈母徐太夫人八十二寿序》),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万种伤心君不见,强依弱女一栖迟”(徐灿《感旧》),这样的凄冷似乎比晚年的李清照犹有过之了,不免令人心中恻然。

徐灿的确诗词兼长,而以词特擅胜场,有“才锋遒丽”、“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陈维崧《妇人集》)之誉,在清代词坛不仅可于巾帼中称翘楚,即比之须眉也毫无逊色。先师严迪昌先生《清词史》有专门篇幅论及徐灿;黄嫣梨先生写《清代四大女词人》,徐灿居其一;邓红梅教授撰《女性词史》,为徐灿拓专章研究;近年叶嘉莹先生主编《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于清代词人仅入选五家,徐灿亦堂堂居其一席,其声名造诣从此皆可以觇见。我们不妨读两首: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

                                               ——《踏莎行·初春》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巾,秾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永遇乐·舟中感旧》

悲慨激荡,几合李易安、辛稼轩为一手,词史上不数见也。

徐灿生年说法不一,陈邦炎先生以为约在1607年,孙康宜教授以为约在1610年,赵雪沛博士以为在1617或1618年,邓红梅教授以为约在1619年,黄嫣梨先生以为约在1628年。其中以赵雪沛博士考证最为精详(见《关于女词人徐灿生卒年及晚年生活的考辨》,《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但亦有未坚实之处。篇幅所限,未宜展开考辨,兹暂定徐灿生年为约1612,卒年则据赵雪沛博士所见为八十二岁之后,可从,故定为1693后。

那么陈家洛应该生活在什么时代呢?《书剑》的故事开始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那时李沅芷是个十四岁的女孩,“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娇滴滴的可不易对付”,后来陆菲青收她为徒,教了五年。乾隆二十三年李可秀调任浙江水陆提督,携家眷南行,才有了书中“古道腾驹惊白发,危峦快剑识青翎”的大场面。这时候“青年公子”陈家洛出场,这一年是公元1758年。据第八回陈家洛回家一节的说明,他十五岁离家,已经十年,时年二十五岁,也就是说,他应该生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如果真有奇迹,徐灿还在世的话,也应该是一百二十岁左右的老人了。

金庸先生于清代文史用功邃深,又稔熟乡邦文献,此注中乃百密一疏,将明末清初人误为雍正、乾隆时人,前后相差百年。以他的史学修养而言,实为罕见之“硬伤”,而此书流行半世纪矣,竟未见有人为指出,亦可异也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今夜阳光明媚1981

    三国演义里这样类似的漏洞更多,一部小说而已,没必要拿历史真相去解释,别人没有指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别人觉得这压根不是个问题,没必要指出而已。首先连陈家洛这个人都是虚构的,再去研究他母亲比她大多少岁还有啥意义呢

  • 听友384698901

    金庸先生在世时怎么不提???

  • 懒蚂蚁世界观

    马老师就是威武,讲的非常好

    重述Talk 回复 @懒蚂蚁世界观: 感谢关注

  • 一抹稻花香

    金庸写作时没有百度,想查阅历史人物资料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出现所谓的历史人物不一致太正常了,想当年我们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打个游戏找攻略都找不到。

    雲騰意舒 回复 @一抹稻花香: 万幸没有百度,否则一纸万眼,补不堪补。

  • 郭氏_ni

    闲得蛋疼,在武侠小说中考证真实历史,有意义么

    重述Talk 回复 @郭氏_ni: 虚实真假,这才是小说

  • Adele0516

    马老师声音非常铿锵有力!

  • 听友264099283

    漲知識了,謝謝先生

  • 雲騰意舒

    重听

  • 春天将明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 LemonTree_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