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咒》,又名《普安咒》或《释谈章》,最早见于明末(公元1592)的《三教同声》琴谱。曲调优雅、简单、质朴,带有一种庄严的感觉。
听《普庵咒》有一种虚极静笃的空灵在,清虚淡远,飘逸清雅,充满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就像在山林里,听着寺庙的钟声,庄严而安详,让人自然进入一种宁静而空灵的状态
《普庵咒》的结构严谨,易于记诵。流畅的音声,规整的节奏,不但人声诵唱动听,也使它较易于纳入曲艺器乐之中。在佛事仪轨中被诸管弦当不在话下;甚至被福建南音吸收而成为‘指套’;琴人亦将之谱于丝桐成为琴曲。继而弦索、琵琶、丝竹、鼓吹;即使是清朝宫廷音乐也将之容纳。或衍为大曲,或为曲牌;形成了有如‘八板’音乐一样的一曲多式,遍布于大江南北多类乐种中。
因其具有「普安十方,安定丛林」的神力,逢朔望必诵于寺院。乐曲由许多单音参差组合,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地人相互的交融,令人自然进入清净空灵的境界。
古刹山林,步道蜿蜒,见青苔照返月色,晨雾氤氲庙宇,顿觉万象迷归于心地之间。忽闻落落之语,似是禅声。
十指流出,乃是心声之所现。泛音之空灵,交错散按庄重平和、端严肃穆之气象,响绝群音。琴声泻出,与天地人交融,即成无声妙弦。宫商角徵羽,不过周天琴体,方寸之间,便得佛心。
从来禅宗一门,如寒潭月影,捞摝无踪。灵山之会,拈花之笑,佛以不说而说,众以不听而听,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尽在无声默然间。禅道即是琴道,似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用力而不觉,熟稔而无心。
纯器乐化的琴曲《普庵咒》,节奏平稳,使用了较多的撮音,帮助音乐造成了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气氛。曲式上不同于一般琴曲,有些类似于丝竹曲中曲牌联结的形式。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除首段的引起之外,每段的后半段都出现了完全相同的曲调,听起来回环反复连绵不绝。《天琴阁琴谱》说:「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虽然没有了念诵的咒音,但是我们聆听之时,依然能够感觉到一股安定的力量,曲调既祥和又庄严,似「朝露暗润花瓣,晓风低拂柳梢」,令人心静如水,有一种化戾气为柔和的慈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