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一如道德经第3章

佛道一如道德经第3章

00:00
08:34

三、不尚,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是以圣人之治,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也。无不治。

解析:我们先看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有一天我拿着一个小镜子在理胡子,不知不觉睡着了。在梦里,我来到另外一个星球,那个星球的人见到我的小镜子,如见稀世之宝,男人们嫉妒,甚至想图谋不轨,而美女们则争相示爱,我当时那感觉呀,现在想起来还美滋滋的。这时,一个人搬来一块篮球大的钻石,要跟我换小镜子,你说我能不换吗?这样的交易连傻瓜也会答应的。奇怪的是,等我换完之后,所有的人都追那个人去了,再没人理我。一打听才知道,那是个钻石星球,钻石比石头还多,他们最恨的就是钻石。但他们没有镜子,镜子才是他们的无价之宝,我一下懵了。就在这时我醒了,刚醒的那一刻我还乐了一下:小镜子还在手上。可是一秒钟之后,你懂的……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恨不得把那块钻石从梦里带出来。

由此我想,如果社会上出现“尚贤”的风气,把名誉高的、位高权重的人推举出来,人们就往最高的地位争取,在争夺的过程之中,彼此就免不了互相排斥,甚至勾心斗角,“自古文人相轻”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推举一些难得的财物,就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人们的欲贪越多,心境就越乱,就越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什么叫“难得之货”?只不过是欲望堆积而成的虚幻而已。现在,物质越发达,人心的欲望反而更无穷;科技越发展,家里的警卫系统就越来越严密。然而,这种发达到底是让我们过得越来越舒服、自在、安心呢?还是越来越紧张、忙碌、焦虑呢?反过来,如果没有那些可以贪图的东西,我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社会也就自然安定了。

当然,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保持健壮。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本性。也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很多人因为这一段话批判老子这是愚民政策,其实大错特错!“知”是术、是谋、是世间的世智辩聪。

现在,我们聪明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科技、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不可想象!但是,我要问一句:你幸福快乐吗?我想,几十亿地球人也没有多少人真正从内心感到幸福、快乐的!就算有,也是短暂的,很快退去,又被其他情绪替换。为什么?都是被“知”害的!这个“知”与老子、佛陀的大智慧是有天地之别的!要得到佛陀、老子这种大智慧的先决条件就是“无知无欲”。“无知”就不会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无欲”就不会去抓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说到愚民政策,还得多说几句。人类自古以来就被愚弄,几乎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学说流派都是愚弄人的。我这么说好像愤世嫉俗、反对一切、自高自大。相反,民众是需要被愚弄的,就像孩子需要被哄一样。否则,地球上几十亿人,一个人一个思想,那将乱得不可收拾!

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国家的政界跟宗教都是关系密切的。我一直认为那些劝人向善、让人规矩老实的宗教都是好宗教。而且,《圣经》《古兰经》也绝不是一般的书,值得一读!

我也曾经是宗教中的一员,不同的是我从前门进去,又从后门出去了,因为我要追寻的是法界的真理实相。我们常常把佛法、道法与佛教、道教混在一块分不清,我告诉大家,现在市面上大家接触的全是宗教,不管他如何标榜自己不是宗教。

迷信宗教是迷信,迷信科学也是迷信,迷信大师的学说还是迷信,我们为什么总是迷信?因为我们总是自以为聪明。

有人把佛教解释为“佛的教育”,这是胡说。佛说“实无一法可说”,“实无众生可度”,他教育谁了?可以肯定,从古至今唯一不愚弄众生的只有佛祖和老子,佛法和道法是法界的真理,是给我们开智慧的,是帮我们摆脱被愚弄的,遗憾的是我们业障太深,搞不懂,只能停留在宗教的层面。

这里要强调的是“无为”。“无为”是老子和佛陀的共识,很多专家学者把“无为”解释为“不妄为”,大错特错!“无就是《金经》里的“无所住”,就是《六祖坛经》里的“无二相”,也就是“空”、就是“道”、就是“佛”、就是“如如不动”、就是我每个人都具有的空无本性!

总之,当我们明白了的时候,怎么说都可以,当我们不明白的时候,想从历史上、从文字中去研究,那只能错上加错。因为越是深入研究越是“有为”,在“有为”的状态中想了解“无为”,那是痴心妄想!我们学佛修道,就是要回到“无为”中去。在“无为”中也就是在“道”中,而“道”是“无不为”的,我们当然就可以“无不治”了。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一定很郁闷:“要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要我不争,要我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这还让不让人活呀!”确实,上面的观点与现实格格不入,难道我们要脱离现实去追求虚无的“道”?当然不是。只是这个“无为”的“道”确实比较难懂,出现一点纠结也是正常的。别着急,后面还有“无不为”呢,这就是“道”的魅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