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养蚕-《诗经:采蘩》

公侯养蚕-《诗经:采蘩》

00:00
03:40

召南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译文】

 去哪采白蒿?去那洲与池。哪儿用白蒿?公侯的蚕事。

 去哪采白蒿?去到山涧旁。哪儿用白蒿?公侯的庭堂。

 发饰多光洁,早晚在桑田。发饰已舒散,这才往家跑。

【注释】

于以:在什么地方。

蘩(fán):白蒿,生陂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也可以用来养蚕。

于以用之:用来干什么。

事:指蚕事。

宫:指公侯之家的庭堂。

被:(bì),是当时妇女佩戴的一种首饰,亦用于编发(假发)。僮僮(tóng):陈奂《传疏》“古僮、童通”,童童,首饰盛也。

公:指公桑,即君主的桑田。

薄言还归:(祭祀完毕)回家去。


【题解】

 这是一首养蚕女仆们的劳动之歌,写出了女仆们劳动的艰辛,也写出了女仆们对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苦闷。女仆们采的“蘩”是用来制作养蚕的工具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养蚕女。古代贵族们都养蚕,用蚕丝来制作精美的服装,在当时只有贵族才能穿的起蚕丝制作的衣服。养蚕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要制作洁净的蚕具,要采嫩的桑叶,所以蚕妇们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 本诗开篇描写了一群忙于“采蘩”的女仆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养蚕所需的白蒿,就行色匆匆地送往公侯的蚕宫。诗歌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据考证,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用设问修辞的记录。诗中的一问一答,都非常简练,短促。问:“哪里采的白蒿?”答:“水洲中、池塘边。”问:“采来作什么?”“公侯家养蚕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女劳作的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匆匆作答,不作停留。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到远处。首章透露出繁忙的氛围。再加上第二章的叠章,更显出女仆们忙碌无暇,读者可以想象出女仆们穿梭不息的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赶来,又急促赶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重点描写了养蚕女仆们的仪容,表面是在写她们的装饰,实际上意在告诉读者养蚕女仆之众,场面之隆重,言在此而意在彼。可见这不是几个人的悲歌,而是一大群人的悲歌。她们美好的青春都在这繁忙中度过了。能早点完工回家休息已经成为了她们最奢侈的愿望,这里也写出了女仆们心中暗暗的不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