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乡村振兴什么关系?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就可以回答你!东丰县的农民画,一年销售额能达到3000万元,惊喜之余,让我们看看老乡们是怎么做到的。
⭐️ ⭐️ ⭐️ ⭐️ ⭐️
这里是公考隔壁班王老师独创的“每天半小时 申论80分”抄写团,欢迎加入我们!
找到民俗中的增收路
除了务农,绘画也成了当地不少村民增收的新方式。在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形象质朴、色彩明快的东丰农民画,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3000万元。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一段,开头、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民俗”这个主题,这虽然是一个具体的话题,但可以考察的范围却很广,比如乡村振兴、比如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农业、农村,甚至于和共同富裕等主题也能靠的上。因此我们今天就用一篇范文,一边把这个话题吃透,一边同时思考,这类可以和很多知识点勾连在一起的话题,我们该怎么写。
首先第一段,特别的短,只是简单的用了一个两句话的事例引入了一下,不过事例虽短,但该有的结构非常全: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说明绘画成了当地不少村民的新收入,直接点出了“绘画”这个民俗的作用,当然,后面我们也会看到,东丰县的绘画产业是贯穿全文的一条重要线索。接下来第二句,讲述东丰县农民画一年收入高达3000万元,我们对比一下两句话,就很容易发现,第二句其实是第一句的具体展开,第一句话写“村民”,第二句话就具体到是“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的村民”,第一句话写“绘画”,第二句话就具体到“形象质朴、色彩明快的东丰农民画”,第一句话写“增收新方式”,第二句话就具体到“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3000万元”——因此,这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写开头时,可以模仿本文用“抽象+具体”的方式,直接运用材料中给我们的论据,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绘画习俗,在东丰可谓历史悠久,之前在农闲时,不少人都习惯画上几笔。可就是这看似平常的个人爱好,如今成了当地的规范产业。打开思路求发展、政府带动挖潜力,成为民俗增收新路径。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二段,论点段。本段同样是两句话,第一句简单介绍了一下东丰的绘画习俗是有传统、有积累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过这句话中,我们注意一个连接词:“可就是这看似平常的个人爱好,如今成了当地的规范产业”,提炼一下结构,变成“可就是……如今成了……”这里的“可就是”后面可以填一些基本的、简单的现象,后面的“如今成了”填产业上的发展、思想上的转变等带有变化、进步和提升,这个关联词经常用在开头和论点段之间,用来过渡承接、引入中心论点。其实这种写法思路运用很多,比如王安石就有一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虽是古诗,却是一样的写法。
另外,本段还可以再记一句:“打开思路求发展、政府带动挖潜力”,这句话放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创新创业等很多话题,都很适用。】
找到民俗中的增收路,基础是人才聚拢。人才是发展民间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想要形成产业,先要把民俗产业从个人的“单打独斗”,变为集体的共同追求。一方面,要制定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资助和保障政策,提供相应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保护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用人、宣传机制,吸引民间艺术领军人物加入。在东丰,政府成立了农民画馆、通过举办展会、出版画册等多种方式,引导形成良好的创作和舆论氛围,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农民画创作队伍中来。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一,找到民俗中的增收路,基础是人才聚拢。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推进适合和谋划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其实,对于人才这个话题,我们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学习,比如我前一段分析的文《让事业激励人才》《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等,大家可以抄写完今天的文章,回头去翻一翻。不过,本段的“人才”,我们要重点注意段首句中的“聚拢”二字,也就是说,这里我们重点谈的是如何积聚人才、发挥人才的合力,也就是本段所说的“个人的‘单打独斗’,变为集体的共同追求”。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和文章主题紧密相关。本文主要写的是发展民俗,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个人有一些好手艺,但散落在各个不同的地方,难以形成优势,不仅不利于发展,甚至日久天长,连传承都会成问题。因此,发挥积聚的人才效应,就非常关键。那该怎么发挥?这里就记几个重点词,比如“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资助和保障政策”“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良好的用人、宣传机制”“良好的创作和舆论氛围”,这些词不仅是吸引人才的实用方法,也是人才类文章的万用搭配。】
找到民俗中的增收路,核心在能力提升。作画的人多了,能力建设也要跟上。农民创作固然“天然去雕饰”,但也存在着技艺粗糙、主题不明等短板。为此,一是找准需求,生产大众与高档相结合、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产品。二是创意研发,在政府指导下,依托当地高校等科研设计力量,走研发、学习、产业化相结合的路子。三是强化培训,每年组织农民画培训班,聘请专业人士,帮助农民研讨作品主题、提升绘画技巧,为农民画寻得质朴风格与市场需求间的平衡,进而铺平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四段,分论点二,找到民俗中的增收路,核心在能力提升。本段我们先看这句:“农民创作固然‘天然去雕饰’,但也存在着技艺粗糙、主题不明等短板”,这里主要是具体说明目前农民创作的能力不足了。为什么这样写?分析完上一段的思路后,同学们可能会有一点感觉了,还是因为——实事求是。现实中,农民创作确实会良莠不齐,其实,也不只是农民创作,任何产生于广阔田野、宽广环境当中的创作,都避免不了各具特点,野蛮生长,这点大家平时看视频、听歌、看各种直播应该都有所体会。不过,刚开始这样是可以,但我们要做的是让民俗产业发展,所以,就得在“能力提升”方面下功夫了。具体怎么下?这里我们重点看划线的这句:“找准需求,生产大众与高档相结合、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产品”,这句话很关键,其实表达的还是要——实事求是。因为民俗产品要发展,要被市场接受,那就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就需要“大众与高档结合”“传统与时尚结合”。同样的道理,本段的另外两条内容“创意研发”和“强化培训”也同样是遵循了这个思路。
那么这里,我就要和大家再强调一下,“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说“实事求是”是法宝,是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可怎么重要却往往没有深入去想。结合本段和上一段的解析,你会发现,我们不论是深入分析、解决问题还是提出对策,都运用了实事求是的方法。因此,今天学过之后,也希望大家自己在写申论、答面试题时,多用这个思路,分数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找到民俗中的增收路,重点要打通渠道。有了产品,还要从田间走向市场,才能真正转化为财富。一是帮助农户进行市场调研,让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快速准确有效地传递到生产一线,让农户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保障生产符合市场需求。二是充分依托各方力量,例如在农民画发源地秀水村,通过政府、农民代表和企业的合力,开设了集创作、展览、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成为直面市场的招牌门店,树起了东丰农民画的品牌形象。三是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电子商务等形式,广泛宣传,扩大影响,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影响力。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五段,分论点三,找到民俗中的增收路,重点要打通渠道。先看这句:“有了产品,还要从田间走向市场,才能真正转化为财富”,这句话里面用“田间走向市场”的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可以背下来。接下来,注意本段既然写要“打通渠道”,一共提了三点做法:一是帮助农户进行市场调研、二是充分依托各方力量、三是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这三点做法,也是我们在写与乡村振兴、农民、农业、农村有关的话题,以及“打通渠道”“促进发展”等内容时,非常万用的对策。因为对于乡村来说,缺少渠道的原因,大多都是对市场缺乏了解、信息不对称、各家单打独斗力量不集中、对新技术新媒体等传播方式缺乏了解等,所以大家本段抄写的时候,务必认真,把这些对策内容大声多读几遍,熟练后能大量节省我们在考场上的时间。】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市场上也不缺少需求,而是缺少优化供给的手段。在广大乡村,包括绘画、编织、刺绣在内,各式各样的民俗资源异常丰富。用更多发现美的眼睛、用更好助力农民增收的举措,方能为保护民俗、助农增收寻得更多路径,以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六段,结尾点题。先看第一句:“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市场上也不缺少需求,而是缺少优化供给的手段。”这句话我推荐大家背下来,因为“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都知道,但后半句关于市场供需的表述,就很新、也很漂亮,放在市场、经济、供需、治理相关的话题中,大多都可以用。接下来,再看下一句:“在广大乡村,包括绘画、编织、刺绣在内,各式各样的民俗资源异常丰富。”这句话就不用背了,只不过,这里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的话题,主要围绕“绘画”来写,但在考试中,如果给定材料中出现的是“编织”“刺绣”,你改怎样展开呢?万变不离其宗,还是同样的写法罢了。】
今日你最喜欢的金句:
1.打开思路求发展、政府带动挖潜力,成为民俗增收新路径。
2.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市场上也不缺少需求,而是缺少优化供给的手段。
请把你喜欢的“1”或“2”打在公屏上吧~
【注】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6日,《找到民俗中的增收路》,按照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大幅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全文共计975字)
老师您好 可否来一篇关于粮食安全话题的文章 我是黑龙江考生 十分感谢
我怎么感觉喜马拉雅和B站的声音不一样呢?
都要
打卡
1111
东丰县的考生表示,看到农民画的事例很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