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惠民保 “死亡螺旋”风险如何化解?

代表委员热议惠民保 “死亡螺旋”风险如何化解?

00:00
05:38

两会开得如火如荼,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多位代表委员均对惠民保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过去两年,惠民保出现井喷式发展,2021年全年,28省份122地开通177款惠民保,覆盖1.4亿人次,保费收入达140亿元。

以上海的“沪惠保”为例,上线仅两个月,参保人数累计超739万,参保率达38.5%,相当于不到3人就有1人投保,“惠衢保”2021年的参保率更是高达7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惠民保之所以在过去两年里出现爆炸性增长,主要源于其具备三大特征:首先,价格亲民普惠,与商业保险的补充性相结合,实现了商保对社保的衔接,表现为低保费高保额和低门槛广覆盖。第二,城市地域的专属性与可保可赔的灵活性相结合,实现了商保对社保的补充。作为城市地域专属的保险产品非常符合当地参保人群的需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第三,基本运作的商业性与产品设计的区域公共性相结合,虽然惠民保的商业保险本质使其具有很好的“下沉市场”触达性,但运行机制有点像“小社保”,比如,在区域范围内推行一个产品,实行统一价格,与社保的统一费率和统一报销政策很相像。

不过,代表委员们认为,惠民保在蓬勃发展之时,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惠民保发展面临“死亡螺旋”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在提案中谈到,惠民保发展面临三大挑战,包括逆向选择、保险公司经营积极性及产品定位问题。

她表示,惠民保保障的主要是大额支付的风险,因此,通常设置较高免赔额。年轻的健康人在参保后很可能因得到赔付而降低续保的动力,反而是具有疾病和明确花费的带病人群会积极续保,使得这类产品面临“死亡螺旋”的风险,赔付率不断攀升。同时,部分城市政府对赔付率要求高,对保障责任要求高,而宣传力度不足,或缺失对保险公司超赔的风险补偿,使得部分险企面临亏损风险,长期经营的积极性下降。

关于“死亡螺旋”的问题,郑秉文也提到相似观点,他表示,惠民保最大的潜在风险是“逆向选择死亡螺旋”,惠民保本质是商业保险,可实行差别价格规避出现“死亡螺旋”,但其统一保费的特征将会逐渐失去年轻参保人,并且价格提高后将会逐渐失去“惠民”的特征。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则认为,惠民保在规范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前的惠民保普遍采用“团险个做、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形式,与互联网人身险监管规定、人身险销售管理办法等文件存在冲突,比如互联网业务需要使用专属条款,线上业务不得线下销售等。

在管理流程上,她认为,目前各地惠民保牵头落地的保险公司部门有政保部、大病部、团险部、电商部、个非部、健康险部等等,不尽相同,总公司对各地市在信息安全、互联网合规、业务结算等方面没有统一的管理,造成产品、合规等方面混乱。

此外,她认为,惠民保的理赔信息披露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披露信息非常有限。

建议国家医保局允许使用医保个账支付保费

针对这些问题,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建议,比如郑秉文在提案中提到,为规避“死亡螺旋”的出现,在这两年问世的惠民保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区采取了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保费的办法。实践证明,凡是开通个人账户支付的地区,其参保率(惠民保参保人数/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就高,有的甚至超过50%,最高的达85%,而没有开通个账的就很低。

郑秉文提出三点建议,包括国家医保局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惠民保;国家医保局允许和鼓励各地使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保费及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制订行业标准等。

孙洁建议完善惠民保相关制度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经营参与主体的资质标准,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盈亏平衡补贴机制等,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经营。

她同时建议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以及推动中西部地区惠民保业务发展,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定向型产品。

张琳则建议从产品设计、销售管理两方面进一步出台惠民保业务的监管细则,出台政策指引,由省级公司统筹项目,授权分公司服务落地,以商业性定位为出发点,明确惠民保业务的渠道属性,个团分开。

她同时建议,惠民保还应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以年度为单位,从费用、赔付、参保等方面向社会公众披露数据,增强公众知情感,提升惠民保的获得感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