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与归因(2)

23【2】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与归因(2)

00:00
08:56
D23

第三单元 归因

本单元核心知识点:

1、归因的定义

2、行为原因的分类

3、控制点理论

4、归因原则

5、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重要性程度:



归因的定义

归因的定义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个体进行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外因指行为或时间发生的外部条件,如背景,机遇,任务难度等。

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的,称为内归因。

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原因的,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当然,像我们开头所说的,一个人的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还是走了狗屎运呢?大部分情况下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单一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有些是可变的,有些是稳定的。

内部原因,比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外部原因,比如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如果是可控的原因,表示一个人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因为努力了,结果会好,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


如果行为原因是不可控的,比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表明通过努力也有可能无力改变。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控制点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来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控制点理论。

罗特发现,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成为内控者。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命运的力量,认为个人努力无济于事。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内控者更积极,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外控者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显然是消极的。

归因原则

不变原则

举个例子,比如对一系列失窃案的分析显示,各种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男人身上,而无论什么情况下失窃,总有那个男人的踪影,而他不出现时,就平安无事。此时,我们就很容易假定该男人就是犯罪嫌弃人。


折扣原则

还是失窃的例子,比如防范措施严密的大楼晚上失窃,如果晚上楼里只有一个人,那么该人的嫌疑很大。如果楼里当晚有三个人,那么我们在假定谁是最大嫌疑者时,就要非常谨慎了。


协变原则

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指出,人们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


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的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

个体从这三种信息的协变中得出结论。请参考下图。




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能做出外部因素的归因。

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的归因。

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那么更可能做出情境的归因。


举个栗子

对凯利三维理论的验证----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笑

假设一个叫玛丽的小姐看一个小丑表演时,笑得厉害。第一种情况是提供高特异性,(特异性信息指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即,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笑,只对这一个小丑笑。高共同性,(共同性信息指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即,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的表演笑。高一致性,(一致性信息指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即换任何一个场景,玛丽总是对这个小丑的表演笑。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被试者将玛丽笑得原因归于刺激客体,也就是这个小丑。



小结:

1、归因的概念

2、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3、控制点理论

4、归因的三个原则:不变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5、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