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认为,《黄帝内经》中不仅讲求心态,也讲求行为,因为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这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也是孔子对于时局和政事的看法。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与社会动荡的时候怎么做人做官,换句话说就是在治世和乱世怎么做到既能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又能尽到为人臣子的责任。
南怀瑾先生解释说这个“危”字就是正的意思。“孙”字古代与“逊”字通用,逊者退也,就是谦退的意思。孔子说,社会、国家上了轨道,要正言正行;遇到国家社会乱的时候,自己的行为要端正,说话要谦虚。
历史上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人,他就是冯道。南怀瑾先生对于这个人推崇备至,认为他不仅品行端正,而且是一个会做官会做人的人,做到了孔子说的治世与乱世做官的原则。在唐宋之间,五胡乱华几十年间,换了好几个皇帝,都是胡人来统治。五个朝代,都请他出任要职,活了七十三岁,晚年号为长乐老人。我们可以断定他一定是一个品行无懈可击的人,否则何以能事五朝?他认为在那个时代中,都是豺狼当道,不须向谁尽忠。只是要保存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命脉,等待自己国家有真正的人才出来领导,用不着为胡人尽忠。他等了好几十年,直到他死后才出了一个赵匡胤。这个故事说明冯道在当时那么乱的时代,确实是做到了“危行言孙”。说到冯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看他的一次经历。
冯道在后晋石敬瑭手下担任宰相,因为石敬瑭为求得契丹出兵援助自己打败后唐,夺取天下,不仅割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地区为厚赂,而且自称臣、称儿。事定后,需要派一名重臣为礼仪使到契丹,为契丹主耶律德光和萧太后上尊号。
石敬瑭心中的理想人选是冯道,但考虑到此行可能有去无回,感到难以启齿,便叫几名宰相商议决定。捧着诏书的文书小吏一到中书省便哭出声来,因为自己的皇帝对外藩称儿、称臣实在是太屈辱了。
冯道正和几名同僚商议政务,见状大惊。待明白来意后,几名宰相都吓得面无人色,唯恐这桩既危险又屈辱的差事砸到自己头上。
冯道看出了大家的意思,也不说话,很镇静地在一张纸上写下“道去”两字,其他人看后既感到解脱又替他难过,有的人甚至当场落泪。
冯道出任礼仪使到了契丹后,契丹主对他很重视,本想亲自出去迎接,后因有人劝他“国君不应迎宰相”才作罢。
给契丹主和太后上过尊号后,冯道便被契丹主留下来为官,契丹族的风俗只赐给贵重大臣象牙笏,或在腊日赐牛头,有一样就是特殊宠幸,冯道却全得到了。他还为此作诗一首:“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
契丹主知道后大为高兴,暗示要长期留他在契丹为官,冯道说:“南朝为子,北朝为父,我在两朝做官,没有什么分别。”契丹主听了更是喜欢。
冯道把得到的赏赐都用来买木炭,对人说:“北方寒冷,我年纪大了,难以忍受,不得不多做些准备。”摆出一副扎根契丹的架势。
开始契丹主唯恐留不住冯道,待见他如此,不仅不再怀疑他的忠诚,反而觉得自己的儿皇帝那里更需要这样忠诚有名望的大臣辅佐,便让冯道回石敬瑭那里。
冯道三次上表推辞,表称自己眷恋上国,不忍离去,契丹主一再催促强迫,冯道才显得百般不情愿地上路了。他先在驿馆中住了一个月,然后慢腾腾向回返。一路上到一个地方便停下来住宿,一点也不着急,契丹主派人查探后,愈加放心。冯道一直走了两个月,才出了契丹国境。
冯道身边的人问他:“我们能逃出虎口,返回家乡,恨不得身生双翅,您却走走停停,却是为何?”冯道笑着说:“急有什么用?我们如果走快了,契丹主用快马一天就可以把我们追回去。我们走得慢,他们难以觉察我们的心思,这样才能安全返回。”左右的人听后,都恍然大悟,钦佩不已。
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不仅要行得端,站得直,还要学会弯曲的哲学。不论是做人还是做官,要做到“能伸”很容易,但是要做到“能曲”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不管是为官还是为人,屈伸和正直公正有德行从来都不是矛盾的,行善有时候也要采取迂回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对方的尊严。
*******************
作者:圣铎
音乐:马常胜《空山行吟》
主播:海潮明月
受教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