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国学课 | 无事莫找事

南怀瑾国学课 | 无事莫找事

00:00
14:58



对“不尚贤”的合理性,南怀瑾大师解得很精当,有过人之处。概括其观点,有两层含义:


第一,不需要崇尚贤人,让人才自然发展。


南大师说:“我们晓得,‘尚贤’、‘不尚贤’到底哪一样好,都不是关键所在。它的重点在于一个领导阶层,不管对政治也好,对教育或任何事,如果不特别标榜某一个标准、某一个典型,那么有才智的人,会依着自然的趋势发展;才能不足的人,也就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倘使是标榜怎样做法才是好人,大家为了争取这种做好人的目标,终至不择手段去争取那个好人的模式。如果用手段而去争到好人的模式,在争的过程中,反而使人事起了紊乱。所以,老子提出来‘不尚贤,使民不争’,并非是消极思想的讽刺。”


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好职业;从事正当职业者,人人都是好人。可是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的人觉得某个职业好,觉得某个职业不好,削尖脑袋往“好职业”里钻,捡垃圾能捡一座楼,还是有人不愿干;卖猪肉能卖出小富

翁,还是有人不愿干,因为在某些人眼里,这是“贱业”。这就是尚贤带来的“垃圾思想”。在古代更不同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经商致富都是“贱业”,赚钱再多也是“贱人”,甚至还被规定不得穿绸缎衣服,子孙不得做官。这就是“尚贤”的弊端,必然导致社会价值观紊乱,社会畸形发展。


老子所谓“使民不争”,并不是指顺其自然的公平竞争,而是使用智巧的不正当竞争。打个比方,老师表扬做好人好事的学生,有个学生想得表扬,找妈妈要了两元钱,假称是捡的,交给老师,以示拾金不昧。就连一声表扬都有人用不正当手段去争,何况更大的名声和更大的利益?


第二,贤人未必是贤人。


南大师认为,社会上崇尚的贤人未必是真正的贤人。他举了三则古代事例:


“一是南宋名儒张南轩(拭)和宋孝宗的对答。宋孝宗言:难得办事之臣。右文殿修撰张拭对曰: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


“晓事”就是懂事,识大体的意思。宋孝宗以会办事为贤,怎么知道这些会办事的不是奸臣呢?曹操的观点跟宋孝宗很相似,他曾颁布三道“求贤令”,特别强调“办事”二字,至于品德,都在其次。他的第一道“求贤令”说:“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第二道“举士令”中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这都是以办事为贤。他手下能办事的人确实很多,但正如张拭所言,“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曹家的天下后来被司马家的能人轻松拿走了。


“一是明人冯梦龙自叙《古今谭概》所记:昔富平孙家串(孙丕扬,富平人,字叔孝,嘉靖进士,拜吏部尚书,追谥恭介)在位日,诸进士谒请,齐往受教。孙曰:做官无大难事,只莫作怪。真名臣之言,岂唯做官子!”


“一是清末刘鹗在所著《老残游记》中记述的一则故事。为了久仰一位清官的大名,不惜亲自出京去游览求证。但所得的结果,使他大失所望。因此他得一结论说:‘天下事误于奸慝者,十有三四。误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十有六七。’”

南大师所举的第二例中,“只莫作怪”四字,一语切中尚贤的弊端,不止适用于做官。比方说,官员急于表现贤能,就要拿出业绩来,但“大器晚成”,真正有益国计民生的业绩哪能那么快就拿出来?如果拿出来了,十有八九是一个“豆腐渣工程”,自己倒是得到了贤名,将来难免让别人受苦受难。学者急于表现贤能,急急忙忙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难免误导他人。作家争于表现贤能,写一些迎合读者不良嗜好的作品,等于贩卖精神du品。


南大师所举第三例,尤其让人触目惊心。那些“不通世故之君子”,有贤人之名,被人捧得高高的,对底下的情况并不了解,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书房或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想出的点子,制定的政策,往往huo国殃民。如果说,天下不是被小人搞坏的,而是被贤人搞坏的,虽不完全正确,至少对了70%。


以上观之,老子是在深刻洞察世道人情的基础上提出“不尚贤”这一观点的,可惜从古到今,没人肯听他老先生的。即使到了今天,“尚贤”的毛病还很严重。比如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就是“优等生”,成绩不好的就是“差生”。可能所谓“优等生”连自己的衣服都没洗过,优在哪里?可能“差生”既孝敬父母又勤做家务,待人也有礼貌,差在哪里?


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观点,主要针对统治者而言。如果他们勤俭节约,不贪金银宝贝及其他稀罕物品,下面的风气会好多了。


对“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一观点,后世多有误解,有人认为这是提倡“yu民政策”。实际上,老子的观点却是让百姓的一切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不加强行干预。


所谓“虚其心”,不是让人们没有思想,这事实上根本办不到。老子的意思是让人们思想比较单纯,没有那么多心机。“实其腹”,就是生活小康,无饥寒之忧。“弱其志”并不是没有追求,而是没有非分之想,不贪图属于别人的东西。“强其骨”就是身体健康,不要有那么多痛苦。


那么,老子的观点能不能行得通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行得通的,关键要有与之相适配的制度。

打个比方,过红灯路口时,如果能“虚其心”,看见红灯就停,看见绿灯就行,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只要用眼睛做事就行了。如果不能“虚其心”,遇到这种情况,心里就杂念纷呈:反正没有车,闯过去也不会有事。别人能闯红灯,凭什么我不能?红灯是为傻瓜设计,对我没用……诸如此类。其实不过是过一条马路而已,用得着操这么多心吗?如果能形成大家都讲规则的风气,那么需要操心的事越来越少,也用不着有那么利弊得失的算计,生活、工作都变得简明了,也更轻松快乐了。这不是很好吗?


“实其腹”、“强其骨”的好处不用说,如果能“弱其志”,大家都坚持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路,不要有非分的想法,不贪求本属于别人的东西,社会关系就简明多了,也没有那么多丑恶的争斗和无耻的掠夺。这不是也

很好吗?


中国有那么一两个时代实现过老子“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政治理想,比如汉初和盛唐,当然实行得都不太好,六七十分而已。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很难想象当年的生活,那么不妨举一个外国的例子来加以验证。


有一位大学者谈到他早年在德国留学时的经历说,在面试时,那位穿着咖啡色衣服的教授问他:我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这位新生愣住了,久久不能回答。教授不满地说:我的衣服是咖啡色的,难道你看不见吗?做人做学问的一个立足点是诚实。


很显然,这位新生想得太多了。他一定在琢磨怎样回答才能获得教授欣赏,所以忽略了最简单的东西。这是不能“弱其志”的缘故,想用不太真实的东西获得自己不该享有的东西。老子所谓“弱其志”,其核心就在于诚实对待自己、诚实对待他人。我们现代人追求所谓“1+1=3”,迷信所谓“6-1=0”,都是投机取巧或急于求成的思想在作怪,归根结底,还是缺乏诚实的素质,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谷一盈

    是啊!现在总是求业绩,结果都是应付检查。

  • ChristinaFang

    可以静心、更充沛的精力去做事

  • 13302625ayv

    主播,这个背景音乐是什么啊?特别好听。

    海潮明月 回复 @13302625ayv: 背景音乐选自【小旭音乐】专辑中的《焚香谷》

  • 雅香_7v

    听老师的讲解,悟人生之道

  • 听友192721849

    大师说的太对了

  • 1500608tsxj

    感恩分享!

  • 无为_不争

    谢谢

  • 打个响指换世界

    朝鲜不就是这个世界可称得上这样的国度吗?是我们百姓羡慕的幸福值最高的国度

  • 守仁玩家

    静心

  • 欣云_t8

    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