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不回”,是我最大的礼貌。
尤利 Uly 简书
要说互联网最短的恐怖词,大概就是“在吗?”了!!
前两天朋友跟我说了一件趣事:
一朋友在微信上面找他,给他发了两个字:“在吗?”
朋友当时就感到很无语,但还是比较风趣的回答了他:“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五六十年,我应该都会在!”
还得是我朋友,要是我收到这样的信息,如果他没有下文的话,不出意外,这个对话框将会从我的列表消失。
但是肯定不止我一个人收到这样的信息,这两个字就像一个漂流瓶,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不断漂浮,有不同的人把他打捞起来,查看,又扔进大海。
打开,扔掉,打开,扔掉...重复这样的动作。
或者可能就是像我那位朋友,幽默的调侃一句,然后就再无下文了。
为什么我们非常讨厌“在吗?”这两个字呢?一句在吗?至于造成这么大的恐慌?
这估计是成年人社交中,我们都小心翼翼保护的安全感吧!
生活就像一盘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你打开的是什么口味的。在没有打开最后一层包装之前,我们永远都是忐忑不安的。
我们极力的不想去面对这样的事情,未知的事情,在我们预料之外的事情。
有这样一类人,在微信上找人永远是“在吗”开头。
你不回复,他不回复,你回复了他可能也不回复。
还有这样一类人,真的把“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多少步”学得透透的!他发信息一定要分三步走:
Q1:在吗?A1:在的?(我竟然不怕死,回复他了。)Q2:哦哦,有个事跟你说一下?A2:什么事情啊!这么严肃吗?(要说事情你快说,我可没时间光等着回复你!)Q3:是这样的…………(说了一堆不痛不痒的话!)A3:哦哦,知道了。(我以为是什么事情,这么个小事跟开会一样,要通知到位,逐字传达!!!)
还有一类人,是他真的找你有事情。
但是他开头也是个“在吗?”
这类人,你往往知道他要来找你有事情,比如借钱,或者有事请求帮忙(最怕来借钱的)
每一次我看到这样的信息心理都会看是忐忑不安,究竟有什么事情?
这几类人让屏幕面前的我们很被动。
出于礼貌,我们可能会回复,但是回复了,又不知道他会找你什么让难为情的事情。
每次回复完之后我内心都会开始紧张,直到他回复我。
这样的情况出现,导致我们对这些越来越多的,没有具体内容的信息都选择了视而不见。
在当代互联网社交中,“在吗”可能要比“我爱你”、“我愿意”更让人心跳加速,不知所措。
我个人也是非常讨厌上来开口就是两个字”在吗”,然后就没有下文的的人,因为这让我没有安全感。
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是带有恐惧的。
而“在吗”两个字背后,就是对于屏幕前的我最大的未知。
相比于未知,不管是我还是正在阅读的你也好,相信你们都有一个同样的遭遇和感受。
一般情况下,要是有人给你发一个在吗,后面要说的基本上不是好事情(哈哈哈,人艰不拆!)
所以,作为成年人,我们很有必要学会成年人的线上社交礼貌:
01.网络上找人咨询或者帮忙,请直接开门见山。
其实很多事情,都和“在吗”这个词语产生的性质差不多。
在吗,你好,hello,在干嘛……如果不是经常聊天的人,你这样开场容易让人一头雾水。要么得不到回复,要么是冷场。
明明是你不懂得如何有效社交,反而还怪对方“高冷”。所以我们在向对方提出请求或者咨询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对方的情况,给与对方足够的空间和尊重。
我们在与人沟通开场的时候,最好是在前面礼貌性的问候后面,直接加上你想说的事情!
比如:xxx你好呀,我有个问题一直很想咨询,就是我xxxxxx(具体说事),这样也好让对方判断自己在还是不在,该不该回复你hh……
02.遇到答非所问、转移话题这样的回答,其实已经给到你答案了。
已读不回,答非所问,这些都是不成文的规矩了。
对于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你问了,他也回答了,但是答案和问题相差十万八千里,你就应该明白对方的意思了,这时候就没必要继续追问下去啦!
比如,你开口问某人借钱,但对方回答说他最近手头也紧巴拉巴拉的,这种情况,如果你再继续问下去,可能连朋友都没得做。
好听
我有个关系还不错的姐们 找我时就这两字 在吗 我看到了就一个字“在” 因为我知道她肯定有事找我 她得到我的回复就开始说事 因为熟悉了这个我跟她之间的沟通模式 所以就是这么简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