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来,“治大国,若烹小鲜”已经成了一句流传极其广泛的名言,它也的确能够代表老子的管理思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治理多大的国家都跟烹调小鱼的道理是一致的。小鱼非常鲜嫩,可如果你用做菜工具在锅里频频搅动,那这锅鱼就即没法看也没法吃了。所以管理者治理国家,就要像烹饪小鱼一样,要有耐心,不要没事儿不停地翻腾它。唐玄宗对这个事情理解的很透彻,他在《御注道德真经》中这样注释:“烹小鲜者不可挠(nao2),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矣。”你看,说的多么明白。如果我们回溯历史,发现历代帝王都信奉这个道理,并且也似乎去实践了,但是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可见,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是否真正的理解了这个道理,并能否运用得恰到好处,那这就需要老子说的修真的功夫了。
老子下面还讲到了“鬼神”,那么,老子这么通透的人,也是“有神论”者吗?实际上,要理解《老子》的第60章,很关键的就是对于“鬼”和“神”的理解。
我们今天讲“鬼神”好像是一个词似的,实际上,在古人的认知里,它们一直是两个字,两个意思。说起来,这真的是个历史悠久的问题。清华大学著名的人文学者陈来先生,他就主张将中国历史的文化信仰分期划分:夏朝以前是巫觋时代;夏商两朝是祭祀时代,周以后是礼乐时代。那么,这样分期有什么意义呢?一句话,这个分期可以表明人类的精神对于外在“神”的寄托,是一个逐渐减少的过程,也是人类的理性逐渐上升的过程。我们先来说明什么是“巫”呢?什么是“觋”呢?《说文解字》解释说:巫,祝也。祝福的祝,就是祭祀者向神来祷告的行为。巫,就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我通俗地解释一下就是,女性能够侍奉上天,用舞蹈的方式让神助力来完成祈祷的愿望。那什么又是“觋”呢?就是男性的巫师,是以替人祈神为职业的人。在商代以前,一直延至商代,巫的地位都是比较高的。
现在,我们说回这章中的“鬼神”。在《说文解字》中说:神,解释为“天神”,可以引出万物的存在。有个更有趣的现象,最早“申”、“电”、“神”本是同一个字,后来逐渐分开了。申的甲骨文,像神秘的劈雳、开裂的闪电。古人认为打雷闪电是至高无上的天神在发怒。作为部首和单个字的“示”字,都是祭祀的意思,而申,代表闪电,合起来就表示:祭拜时发出闪电的天公。所以字的本义中就含有:古人祭拜天公,祭拜万物的创造者和掌控者的意思。
那古人说的“鬼”又是什么呢?鬼,就是人到了生命最后的归宿,古人就把死去的人,也称为“归人”。在《左传·昭公》篇中著名的政治家子产就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意思就是人的魂魄有所归宿,就不会伤害别人。
所以,本章中老子讲述的“鬼”和“神”并不能说明老子是“有神论”者,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习惯思维与爱贴的标签,讲鬼神是先民上万年的传统,老子在这里只是借鬼神的问题来说明“道”的存在与作用。在老子看来,若是能够以“道”来治理天下,各种灵异、鬼神的存在就不再显得变化莫测神秘了。所以,在老子关心的问题,不是有没有鬼神,而是能否遵守“大道”的问题。韩非子《解老》篇有:上不与民相害,而人不与鬼相伤,故曰:“两不相伤。”
所以,老子在这一章中讲,治理大国的方法其实与烹调小鱼的方法是完全相通的。因此,以“道”治理天下,各种奇异的存在就不再显得神秘莫测了。实际上,不是这些奇异的现象不再显得神秘莫测,而是即使它们神秘莫测也难以伤人。不但它们难以伤人,得道的管理者也不会去伤人。圣人和鬼神都不伤人,所以“德”就自然回归于天下人了,天下的人也就能够和谐相处了。
老子在这章告诉我们,外在永远存在不可预测的因素,当我们内心真正遵守无为的大道,那么所有不可预测的因素就不会伤害到众人。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讲的太棒了,孩子很感兴趣。现在每天都在坚持
6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i:四声)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读〗
煎小鱼,别乱翻。管小孩,少折腾。胆子小,学圣道。 精神不内耗,心中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