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荣辱篇第四》(12/14)
【原文】(12/14)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lěi)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性xìng)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qūn jiào),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qiè)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岂qǐ)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岂qǐ)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zēng)此而不知也,粮食大(太tài)侈 ,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fèn)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其㳅(líu)长矣,其温(蕴yùn)厚矣,其功盛姚(遥yáo)远矣,非顺孰(慎熟shèn shú)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短绠(gěng)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jī)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夫《诗》、《书》、《礼》、《乐》之分(fèn),固非庸人之所知也。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广之而可通也,虑之而可安也,反鈆(沿yán)察之而俞(愈yù)可好(hào)也,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yé)?
【翻译】(12/14)
人之常情:吃东西,希望有美味佳肴;穿衣服,希望有绣着彩色花纹的绸缎;出行,希望有车马;又希望富裕得拥有绰绰有余的财产积蓄;然而他们一年到头、世世代代都知道财物不足,这就是人之常情。所以现在人们活着,知道畜养鸡狗猪,又畜养牛羊,但是吃饭时却不敢有酒肉;钱币有余,又有粮仓地窖,但是穿衣却不敢穿绸缎;节约的人拥有一箱箱的积蓄,但是出行却不敢用车马。这是为什么呢?这并不是不想要啊,这岂不是他们作长远打算、顾及以后而怕没有什么东西来继续维持生活的缘故么?于是他们又节约费用、抑制欲望、收聚财物、贮藏粮食以便继续维持以后的生活,这种为了自己的长远打算、顾及今后生活,岂不是很好的么?现在那些苟且偷生、浅陋无知之辈,竟连这种道理都不懂;他们过分地浪费粮食,不顾自己以后的生活,不久就消费得精光而陷于困境了。这就是他们不免受冻挨饿、拿着讨饭的瓢儿布袋而成为山沟中的饿死鬼的原因。他们连怎样过日子都不懂,更何况是那些古代圣王的思想原则,仁义的纲领,《诗》、《书》、《礼》、《乐》的道理呢!那些原则、纲领之类本来就是治理天下的重大规划,是要为天下所有的人民从长考虑、照顾到以后的生计从而保住子孙万代的;它的流传已很长久了,它的蕴积已根深厚了,它的丰功伟绩已很遥远了,如果不是顺从它、精通它、学习它、实行它的君子,是不能够理解它的。所以说:短绳不可以用来汲取深井中的泉水,知识不到家的人就不能和他论及圣人的言论。那《诗》、《书》、《礼》、《乐》的道理,本来就不是平庸的人所能理解的。所以说:精通了其一,就可以精通其二;掌握了它们,就可以长期运用;将它们推而广之,就可以触类旁通;经常想想它们,就可以平安无事;反复遵循它们弄清楚它们,就更喜欢它们。用它们来调理情欲,就能得到好处;用它们来成就名声,就会荣耀;用它们来和众人相处,就能和睦融洽;用它们来独善其身,那就能心情快乐;想来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