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 要闻评论】粉丝群已经开通
欢迎加入前哨粉丝群,在这里你可以和科技投资人、创业者、各行业专业人士互动沟通,分享心得体会,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前哨相关活动动态,结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入群方式:
微信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入群
如果您想洽谈合作,请添加创新地图的微信:innovationmap ,并附上简介。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2月11号,中国一家制造企业立讯精密发布公告,与奇瑞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业务。合资公司将在未来三个月成立,立讯精密持股30%,奇瑞新能源持股70%。
奇瑞新能源的主要产品是定位偏向低端的微型电动汽车,通过这次合作,立讯精密的目标是成为一家Tier1,也就是一级供应商,直接向整车企业供应零部件。
提起立讯精密大家都不陌生,苹果是这家中国制造企业的最大客户,为苹果代工iPhone、Apple Watch和耳机Airpods的零部件。2020年光是苹果一家客户就占到了立讯70%的营收。
立讯精密跨界进入汽车制造,得益于中国开放的制造生态,汽车的零部件加工和原材料采购供应商都很容易找到,有完善的供应链。进入新的汽车市场,也能逐渐摆脱依赖单一大客户的问题。
立讯精密背后也是中国制造生态的一个缩影。
1988年,创始人王来春还是富士康的一名做电脑零部件组装的打工妹,短短十年间就晋升到了高管,2004年自己出来在深圳成立了立讯精密,一开始是帮着富士康承接一些消化不了的订单,主要给华硕、联想等企业供应电脑的连接器件。
2010年上市后成功打入了苹果供应链,不再依靠富士康的输血了。
这个过程中立讯精密锻炼出了智能手机零部件的制造能力,包括射频天线、无线充电、震动马达等等,满足了苹果公司苛刻的品控要求,成为产业生态里很优秀的手机制造企业。
一家手机代工的制造企业,为什么能做汽车呢?而且这不是个例,另外几家苹果供应链企业,像蓝思科技、长盈精密,也开始做汽车零部件制造了。
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独特优势,核心在于“造什么”,而不是“怎么造”。也就是提升制造实力不是靠提升制造本身,而是靠制造最先进的产品。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的制造家们在先进科技的制造上积累大量的经验,提升了自己的先进制造能力,从而发展成了今天长三角、珠三角这样完善的制造产业生态。
因为科技制造并不是简单复制,不是从零到一之后就可以从一到一百的,从产品原型到可以批量制造,中间有个我称之为“量产化”的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科技含量很高。尤其今天的复杂科技产品的量产化,更是需要供应链里大批企业的协同研发。
所以,中国科技产业的发达,并不是国外企业简单地把制造能力甩到中国的结果,而是中国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制造企业在一次一次的解决“造什么”的过程中,长期合作,共同进步的结果。
像日本、德国那样的精密制造因为过于强调“怎么造”,都是大企业内部配套,制造生态反而不及中国。
因为孤立地提升制造水平是不切实际的,最好的做法是主动去制造全球最先进的科技产品,服务前沿科技产业,让制造和研发充分对接,才能发展出完备的产业生态。
因为有这样的特点,中国的制造厂商们快速学习、迅速迭代,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全新复杂产品的大规模制造,哪怕是跨行业的。
特斯拉刚刚在上海临港建超级工厂时,就提出了汽车零部件“100%国产化”的目标。
特斯拉在中国的供应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业内并不出名,体量不大,但是与特斯拉合作研发的意愿极强。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多特斯拉的供应商最开始并不是汽车行业的。特斯拉在全球的四大超级工厂中,总共有8台巨型压铸机,背后就是一家中国的制造企业:力劲科技。
力劲1979年创立于中国香港,起初是为电子设备提供压铸服务。2008年全资收购了意大利的意德拉(Idra),获得了汽车的大型部件压铸技术。在特斯拉之后,蔚来汽车也采用了力劲的压铸设备。
除了压铸技术,汽车的电机制造也是跨行业过来的。蔚来的电机供应商方正电机,最早是做缝纫机马达的,2015年成功转型为电动汽车提供电机制造服务。
为特斯拉供应电机的旭升股份,起初是做铝机械加工零部件,2013年在特斯拉年产量仅有2万辆的时候,旭升股份积极响应合作研发,拿到了特斯拉十年的合同,开始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
这些跨界选手代表了中国制造的特点,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对接高科技产品的同时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实现大规模的、复杂产品的、开放的制造。
中国产业生态已经具备支持全球创新的能力,这些积极响应汽车产业的跨界选手就是最优秀的代表。
今天,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百年难遇的变革,从机械部件朝着智能电子转型,电动化、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是未来汽车的标配,未来整个汽车产业链都会重新塑造一遍。
在这次变革中,随着汽车量产经验的积累,我相信中国的制造专家们不仅会得到制造上的经验,还会在生态产业链中的多方协作下,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大赢家。一旦形成成熟的汽车制造生态,美国高喊着让制造回迁更是不可能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更多底层思考逻辑,会在“前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全球风口”,扫码报名加入特训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再次印证了体量为王
中国制造的独特优势,核心在于“造什么”,而不是“怎么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