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天窗

31 天窗

00:00
13:16



这是茅盾先生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抒情散文。乡下的房子,简单、淳朴,窗户是用一块块木板做成的。木头是乡下非常方便获取的材料,用木头做成的窗经久耐用,不易变形,还有很好的密封效果。但木板窗也是有缺点的,一旦关起来,就把光线全挡住了,“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于是,富有智慧的人们设计出了“天窗”。天窗在哪儿?在屋顶。说是窗,其实就是开了一个小方洞,装上一块玻璃。这块简简单单方形的玻璃,给作者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慰藉。

孩子们顶喜欢在夏天的阵雨里跑跳、看闪电。“顶”是特别的意思,在这里表示程度高。“跑跳”、“仰”、“看”则写出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大人们偏就不许。为什么呢?因为在电闪雷鸣的户外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极易被雷劈中。

然而,自从有了天窗,情境就完全不同了。第五自然段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和想象到的情景。这雨仿佛长出了双脚,从天上落下来时,噼噼啪啪落在玻璃上,还卜落卜落地弹跳。“带子似的”则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们眼中的闪电的模样,“瞥”说明闪电消失得速度很快,也写出了孩子们看得时候聚精会神。“大十倍百倍”写出了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怎样猛厉地扫荡”带给了人们强烈的感觉,仿佛风雨雷电正在无情地摧残着这个世界。也许原本在户外,所有这一切带来的感受都没有那么猛烈。但通过天窗这块小小的方形,感受都是通过想象被无限夸大了,它使得孩子们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生动、立体。

到了晚上,月光下泛着点点星光的草地河滩还浮现在眼前,可孩子们却要被逼着上床去“休息”。“逼”这个字用得很好,真实地体现出孩子们内心的不情愿。如果把“逼”改成“叫”或者其它的字,就不能体现出他们内心的无奈。同时,这里的“逼”也是对下文多彩的想象内容做了铺垫。用来做对比的词语“偷偷地”、“仰”则体现出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

正是因为无可奈何地上了床,所以孩子们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小小的天窗上。没有灯,没有光,深邃的夜空带给了他们无限的瞎想。玻璃上的一粒星、一朵云甚至是掠过的一条黑影,都在小小的脑袋里变成了无数颗星星,无数像山、马和巨人的云彩,以及蝙蝠、夜莺、猫头鹰等各种夜行动物。天窗的玻璃后面真的存在这些东西吗?我看可未必,但是“也许……也许……也许……”却又似乎在肯定着它们的存在。这些表示猜测的词语组成的排比句,既体现出乡下孩子们对动物的熟悉,也将美丽神奇的夜通过他们天真的口吻娓娓道来,让我们读来也能感受到他们无比欢乐的心情。

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唯一的慰藉”。唯一,就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无论是雨天还是夜晚,天窗对孩子们的心灵都起到了抚慰作用。每当他们失去“自由”时,都只能通过天窗来观察外面的世界,想象、感受它,他们的心情因为天窗的存在获得了安慰。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第二句是对第一句为什么应得感谢的解释。“无”和“虚”是指透过天窗看见和听见的屋外世界,“有”和“实”是指想象的情景。“无”和“虚”的背后是孤独、无聊,是像地洞一样的黑.“有”和“实”的背后是兴奋、激动和欢快。正是因为孩子们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想象,才使他们想象到的内容比通过眼睛看到的更加真切、阔达、复杂和确实。

我们再来看第四、第五和第六、第七自然段。这两部分的写法是很有特点的。每一部分的第一段都是先写天气的情况和大人的要求,将情感引向抑,随后通过关键语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过渡,将情感引向第二段的扬。这种“抑—扬—抑—扬”的手法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们心灵上的安慰和快乐。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81年,以茅盾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设立,这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最后,然老师要给大家留问题啦。为什么作者偏偏选取雨天和晚上来展开描写呢?仔细地想一下。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然老师讲语文”,我们下期再见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