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山东淄博蒲家庄大路口的一棵老槐树下,一名衣衫简朴的男子正坐在草席上,他身边摆着个茶罐子和一包烟,南来北往的行人都可以在他这个地方歇歇脚,喝完茶,抽袋烟,不过,作为回报,他们要把听到的奇闻异事讲给摊主听。晚上,这名男子回到草房中,在昏暗的油灯下,将白天听来的故事加以润色,寒来暑往二十载,终于成就了一部旷世奇作——《聊斋志异》。
这位以“烟茗”换“奇闻”的男子正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蒲松龄。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虽有满腹才华,可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补了个岁贡生。他的生活更是一贫如洗,只有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为了维持生计,年届不惑的蒲松龄到一位缙绅家做了私塾先生,靠着微薄的收入,一家人才勉强度日。
在生活中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蒲松龄倾尽全力著述《聊斋志异》。“聊斋”是他书斋的名字,“聊”就是交谈,“志异”,就是记录奇闻异事。这部书代表着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书中共有491个故事,40余万字。打开这部书,就打开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花妖狐媚、鬼魅异形、阴曹地府、死而复生……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带着猎奇的心理,把它当作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就大错特错了。郭沫若评价这部书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谑入骨三分。”蒲松龄在他笔下的鬼妖身上赋予了真善美的情感,他创作神怪故事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刺贪刺谑,是用另一种方式划开人世间那张虚伪的面皮。
蒲老先生每每夜半,在昏黄的灯光下,冷清的书斋里,伏在桌案,著就孤愤之书,将一腔悲愤寄托在虚幻的世界里。他曾感慨无人能成其知己。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部《聊斋志异》,读其中的经典名篇《狼》,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吧!
《狼》这个故事是《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讲的是两只贪婪狡猾的狼在深夜尾随一屠户,想要吃掉他。屠户从一开始心存幻想,到后来勇于斗争,最终将狼双双斩杀于屠刀之下。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要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文章的开篇写屠户遇狼,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一个卖肉的屠户夜晚回来,担子里没有肉了,只剩下几块骨头,而两只狼紧紧跟随他走了很远。夜黑风高,四下无人,恶狼穷追不舍,屠户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寥寥几笔,就渲染出了阴森恐怖的氛围,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故事一下子就进入了紧张的情境中。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两次投骨头给狼,均以失败告终,此处表现了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无度。这是故事的发展。
面对恶狼,屠户内心恐惧,他起初认为只要把肉骨头投给狼,填饱狼的肚皮就可以脱险。可事实是: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啃食,另一只狼还跟着,再投一块骨头,后得到骨头的这只狼停下来啃食,可先前那只狼吃完了,又跟过来。原来,两只狼根本就填不饱,它们想要吃掉的是屠户,这充分暴露了狼贪婪的本性。直到骨头投尽了,两只狼还像原来那样跟着他。此时,屠户的处境更加危险了,也让他认识到,一味地迁就退让就没有用的。这为后文屠户转而斗争作了铺垫。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情急之下,选择与狼正面交战,双方形成对峙,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是情节的转折,此时的屠户由先前的被动转变为主动。
在危急关头,屠户明白自己面临的是生死抉择,要么被狼吃掉,要么把狼杀死,退让是不行的,怕死也是不行的。唯一的出路就是把狼杀死。但他在情急之下并没有丧失理智,而是积极筹谋。为了避免前后受到狼夹击的不利情形,他环顾四周,看到野地里有打麦场,里面有像小山一样的柴草垛,他迅速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利用这个有利地形,改变了先前的不利因素。然后,他放下担子,拿起刀,做好了充分的防御。此时的狼,不敢轻易靠前,也没有退让,只是凶狠地注视着屠户,伺机行动。就这样,双方相持,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户最终将两狼杀死,但情节颇有曲折,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机警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结局,也是故事的高潮。
作者写两只狼对屠户“眈眈相向”后,又开始耍新的花招。一只狼径直离去,另外一只狼像驯良的家狗一样蹲坐着,然后假装眯缝着眼珠子打盹,神情悠闲得很。屠户虽然不知道狼到底在耍什么阴招,但他对狼的本性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它们是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的。于是,趁这只狼不备,突然跃起,朝狼的脑袋狠狠砍去,怕它没死透,又补了几刀,直到狼彻底断了气。“暴起”是出其不意,一跃而起,可以看出屠户的果决勇敢,他第一刀就直劈狼首,下手狠辣,补刀之举,更能看出他的谨慎。
屠户最机警的地方在于临走时,他还不放心地看了一眼柴草垛后面,这一看不要紧,顿时一身冷汗。原来另外一只狼正在打洞,想从后面攻击他,这只狼身子已经钻进去一半了,外面只露着屁股和尾巴,屠户毫不犹豫地砍断了它的后腿,把这只也杀死了。
行文至此,屠户才恍然大悟前狼假装睡觉,是用来使他放松警惕的。这使得读者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松弛下来,深刻的意识到:狼不仅凶狠,而且狡诈,不要被它们的表面所迷惑,它们贪婪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在与狼的斗争中,不要满足于一时的胜利,而忽视暗藏的危险,一定要斗争彻底,不可麻痹大意。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这部分是作者的议论,明确地表达了他写这个故事的真正用意。狼虽然狡黠,但是最终双双毙命,赞扬了屠户勇敢机智,也讽刺了狼的诡诈。前狼犬坐假寐,装作像狗一样温驯,后狼挖洞,想要从后面袭击屠户,被发现时只露尻尾,种种丑态无一不显露出作者的辛辣讽刺。
这则文言小说,篇幅虽短,但矛盾激烈,情节紧凑,用笔洗练,余味无穷。
《狼三则》另外两则故事也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杀死狼的故事,也非常有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注释:
(1)货:出售、卖。
(2)歘(xū):忽然。
(3)瞰(kàn):窥视。
(4)垂涎:流口水,这里形容狼馋肉的样子。
(5)诸:相当于"之于"。
(6)蚤(zǎo):通"早",早晨。
(7)昧爽:黎明。
(8)逡(qūn)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
(9)腭:口腔的上膛。
(10)昂:昂贵。
(11)直:通"值",价值。
(12)缘:沿着
(13)罹(lí):遭遇(祸患)。
译文:
有个屠户挑着肉回家,当时天色已晚。忽然,遇到了一只狼,狼窥视着担子上的肉,口水都流出来了。它尾随屠户走了好几里路。屠户害怕了,拿出屠刀,狼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屠户转身要走,狼又跟上来。屠户心里想:狼想要的就是肉,不如先把肉悬挂在树上,等明天一早再过来取。于是屠户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又把钩住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的担子给狼看,狼这才不再跟着屠户了。屠户回了家,第二天天刚亮,屠户前来取肉,远远看见树上悬着一个庞然大物,好像个人吊死在树上。屠户心里害怕,小心翼翼地上前察看,原来是匹死狼。他抬起头来仔细看,见狼嘴里喊着肉,而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好像鱼吞了鱼饵一样。当时狼皮价格昂贵,值十几两银子,屠户发了一笔小财。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却丧了命,这真是太可笑了。
第二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
(1)暮:傍晚。
(2)为(wèi):被。
(3)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
(4)遗(yí):留下。
(5)行室(xíng shì):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6)伏(fú):躲藏(一说埋伏)。
(7)苫(shàn):用草编的席子。
(8)去:离开。
(9)死之:杀死它。
(10)不盈:不满,不足。盈:超过。
(11)豕(shǐ):猪。
(12)方:才。
(13)则:就。
(14)股:大腿。
(15)负:背。
(16)乌:哪里,怎么。
译文:
有一个屠户晚上走夜路,遇到一匹狼紧紧跟随。屠户看到道旁有农民搭建的草棚,他跑进去埋伏起来。狼从缝隙中把爪子伸了进来,屠户一把捉住,让它动弹不得。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杀死这只狼,手里只有一把不到一寸的小刀,于是他割破了狼爪子下面的皮,用吹猪的办法吹狼。(吹猪是杀猪的一个步骤,传统吹猪方法是在猪后腿处割开一个口子,放血,而后在开口处吹起,把猪吹鼓胀,扎紧开口,再拿木棒在猪身上敲打,使气均匀。吹猪后便于烫毛、刮毛。)屠户用力吹了一阵,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带子捆绑了狼腿。屠户走出来,看见狼膨胀如牛,腿直得不能弯曲,口张得不能合拢,于是他扛着狼回家了。
如果这个人不是屠户,谁能想到用这种办法杀死狼呢!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杀狼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作者说“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屠户的残忍用在杀狼身上是没有问题的,对其残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三则故事情节都很生动有趣,它们从不同侧面肯定了杀狼的正义行为。
狼在蒲松龄笔下有着特殊的含义。《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叫《梦狼》的故事。讲的是
白翁之子白甲在江南做官,他横征暴敛,恶贯满盈。白翁一次做梦,梦见到了儿子的衙门,见衙役都是恶狼,衙门里尸骨堆积如山。儿子竟然拿一具死尸招待父亲,原来白甲是一只恶虎。故事极为惊悚,作者感叹天下如虎狼一般食人血肉的官吏到处都是。
蒲松龄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狼在他笔下就是这些恶势力的化身。《狼三则》在形象地揭露狼吃人的本质的同时,也在警醒世人,不要对其妥协退缩,一定要斗争到底。这种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