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4.好学能成大事,怠学一生平庸

第九章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4.好学能成大事,怠学一生平庸

00:00
05:04

4.好学能成大事,怠学一生平庸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只有好学且不断深思的人,才能成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学问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的精神。
成大事者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所以,他们无时无刻地不在获取着新的知识。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学习要有一种好学的精神,一个人不仅仅要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还要懂得如何学习。不懂就要问,勤问勤学才能多获取知识,问的多,也就学的多。所谓“厚积而薄发,积少成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习不比别的,马虎不得,也糊涂不得。
学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也是一个性格磨炼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古人将学习比作“书耕”,把写作比作“笔耕”,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会有丰硕收获的。同时,古人还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告诫读书人,求学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种好学的毅力和精神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例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因学问尚浅,外出游说狼狈而归,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发愤学习,悬梁刺股以自励,终于身挂六国相印,合纵以抗秦;匡衡,人穷志不短,幽壁借光用来读书,终以说《诗经》而踪身于朝,官至司徒;还有,屋梁悬发的孙敬,聚萤照读的车凰,映雪苦学的孙康和带经耕耘的倪宽等,都因好学精神受到后人赞扬。
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具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而这种好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则是潜心治学,发奋著书。
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上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这些都和敏而好学分不开,他们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我国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被尊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贤哲。他的学说和理论都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好学精神得来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鲁国。《史记》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年轻时做过送葬的吹鼓手和几任小官,大部分时间是在惶惶若“丧家犬”般的四处流浪中度过。孔子讲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便孜孜不倦,遂成为一代名师,创出影响世人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对一个人来说,虽然“生死”、“富贵”等由“天命”决定,但靠自己努力则可以得到道德修养、学问和才能。
孔子说:不去修养道德,不去讲求学问,听到仁义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孔子认为,学问和才能只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
有一次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听说过六种德行的缺点吗?”
子路说:“没有。”
孔子说:“爱好仁德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就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爱好直率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孔子并不把自己看成圣人,而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说:“我不是一生下来便知道的,只不过是勤于求学而已。“从这一句话就可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个人努力的。
他指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应是老老实实,不懂就是不懂,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学习,并且不要有“过而不改,是谓过”的态度。因此,孔子的知识在当时非常丰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跟他学习,声名十分显赫。
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他也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些美谈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