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要停下你求知的脚步
成功者都将自己摆在吸收和消化的范围内,总在不停地求索和探寻新的知识领域,因为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谁不思进取,谁就得被动让贤,这就是现实。我们应相信,现实是以人为主导的,各类知识的创造者都是人,别人可以创造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创造。但是,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谁最先领悟和解释了这些知识,谁就领导了时代潮流,谁也就理所当然地走在成功者的前列。
徐世鼎是一个为读书而不断拼搏的山村孩子,在父母离异后,他跟随了以打猎为生的父亲。当他考上中学,并向父亲表示想继续上学时,冷漠的父亲拒绝了他。为了上学他向父亲跪下了,但父亲不为所动。于是,他便向自己的大姐借钱,大姐只有10元钱,而学费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哥没有钱只能陪他一起到学校,苦苦哀求学校暂时欠着。最终学校同意了。但在以后的日子里,父亲还是常常逼他退学。为了不让父亲嫌弃自己,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做了家里所有的活。但是,这并未能使他的父亲感动。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校再一次催交学费,父亲照样分文不给。无奈之下,他决定和父亲分家。在生产队支持下,一亩三分田,一间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两袋稻谷就成了他的全部家产。这一年他才13岁,看着这一切他心如刀绞般疼痛。
读书,一切只为读书,亲情割断,父子分离,生活自理。
农闲时,他每天5点钟起床做家务。做完家务,6点赶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再到田里去做活。农忙季节,他请假在家打谷施肥,假期里,他外出打工一一扛木头、拉竹子、运砖,虽然劳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还是会就着一盏油灯翻开课本。
靠着自己一双手,在乡里他是一名合格的纳税人,每年依法向国家上缴公粮和农业税;在学校,他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生活的艰辛,让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体会得尤为深刻。
三年的中学生活,尽管他节衣缩食,还是欠下学校近400元学费。初中就要毕业了,学校说不交齐欠款,就不发毕业证。没有办法,他只有四处借债。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市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可是学校报名通知书上写着的150元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了。他只好扛起行装,来到了离家50里的一个山区水电站工地,去做了最廉价的小工。
但是,干活最卖力的他只要有一点空闲,就抓紧自学高一课程。终于有一天,同学和老师来工地上找到他,学校免了他的学费,同学们也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
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排全班第三,当年年底他被市里评为“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优秀共青团员”,正是凭着刻苦学习的精神,他勇往直前,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敏而好学在这里已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已经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真正求知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可以使每一个人开创事业的新局面。你回去看看你的书架,看一看你上班以后添了一些什么书,有多少?答案肯定不容乐观。
这就反映了一个事实:上班以后,我们很难去读一读《飘》、《红楼梦》之类的严肃的书了,而这些却正是我们严重缺乏的。如今,被我们有些人工作以后弃之一旁的《论语》却成了日本企业家必修的一门课,你能说我们的情操比日本大老板高尚吗?不能,至少不敢肯定。你可能又要找理由--太忙了。这还是借口,你一天在电视机前面花了多少时间?你一天在娱乐场所又花了多长时间?你一天和朋友闲聊又花了多少时间?固然电视上也有一些我们该学的东西,但并非所有节目都对你有用,特别是如今有些电视节目垃圾一大堆,你花太多时间去垃圾堆里寻宝值不值得?况且还会惹得一身脏。和朋友闲聊和娱乐是有助于交际,但你是不是觉得时间也花的太多了些?
知识就是力量。你可以利用十分钟时间读一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点功夫,这些可以助你在事业上得以长进。
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等于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屋。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曾经说:“各界的人,如商业界或产业界的人,都曾告诉我: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就是那些有选择书本的能力及善用书本的人。而这种选择书本与善用书本的能力的最初养成,最好是在家庭中一一具备着各种书籍的家庭中。”
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最主要的生活训练的地方。在家庭中,我们养成习惯,形成志趣,而这些习惯、志趣,将影响我们的一生。
有不少青年男女,有志在学问上求上进,而最终受阻于家庭中的恶劣环境。例如晚餐之后,全家都谈笑喧哗,略无休止,遂无意自修,无心读书,充其量也只是看些低级趣味的小说。而家庭成员中要认真读书的倒反而要受嘲笑,仿佛是欲使其同流合污而后已。原哈佛大学校长艾路特曾说:“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你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也说过:“只要你每天晚上在临睡前给我15分钟,我保证你一年之后便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你可别再找借口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