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又叫“春贴”“门对”。每逢新春佳节,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辞旧迎新。红红火火,喜气洋洋,春联象征着吉祥,寓意着美好。
《山海经》记载,在苍茫的大海上,有一座高山——度朔山。山上长着一株桃树,蔓延三千里,枝叶繁茂。而在这株大树的东北方向,有两位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位神人十分威风,手执斧钺、绳索,专门在桃树下捉拿害人的鬼怪,将它们投喂老虎。久而久之,黄帝知道了这件事情,按照神荼、郁垒的模样,雕刻桃木人,并且在门上画上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以震慑百鬼,祈求人间安宁。再到后来,百姓们知道了这件事情,每逢新年,他们也找来两块桃木板,在上面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画像,张挂在大门两边,认为这样可以镇邪去恶,开启美好的新年。这两块桃木板,被称作“桃符”,就是最早的春联。
最早的春联桃符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春联,那么,什么时候才出现既能装饰门户,又能表达心愿,而且喜庆吉祥的春联呢?过去,人们认为春联出现在五代时期。公元955年的春节,后蜀皇帝孟昶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来到亚洲探险,从甘肃敦煌劫走了大量的文物;1991年,敦煌研究院从斯坦因劫走的《启颜录》背面,发现了“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等12幅对联,不但讲究对仗、平仄,而且还标明了“岁日”“立春”“阵门”等字样。其中,“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一联署名刘丘子,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春联。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