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鲸灵 —— 第三集 鲸长于海(习性)

南海鲸灵 —— 第三集 鲸长于海(习性)

00:00
06:54

上集讲到了鲸的寿命。更多有关鲸的事情且听我细细讲来。

要知道,鲸可是有着最长迁徙距离的哺乳动物,在每年数月的时间里,它们穿越上万公里海域,就是为了去完成鲸生中的重要一环——繁殖。

生于海长于海的鲸,大多在7—10岁就“成年”了,从此背负着“生儿育女繁衍下一代”的重要使命。但不像我们人类有“一夫一妻制”,不同的鲸,不分性别,在找“对象”的时候,大多都显得不那么“专一”。它们会同时努力追求许多不同的异性,许多雌鲸甚至会在同一个时期(繁殖期)选择几个配偶。只有须鲸,相对不那么“花心”,每一段“恋爱”,通常有固定的“男朋友”或“女朋友”。

母鲸孕育后代也是采用体内受精的方式,但鲸类幼崽出生时并非头部先露出,而是尾部会先出来,因为这样的分娩方式,溺水的风险才最小。出生后的幼崽会在母亲的帮助下游到水面,完成鲸生的第一次呼吸。接下来,母亲便开始向它投喂浓稠而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乳汁。因为鲸没有嘴唇而不能吸吮,所以母亲要将乳汁喷射进仔鲸的嘴里。在食用脂肪含量高达16%-46%的乳汁后,仔鲸的体型和体重会迅速增长。许多小型鲸的哺乳期约4个月,而大型鲸幼崽则需要母乳喂养持续一年以上。帮助呼吸、喂养与驱赶猎食者,母鲸的这种育仔状态将持续半年至两年左右。在独立育仔的过程中,某些种类的鲸群中还有“阿姨”偶尔过来帮忙喂奶的现象。这样做的目的是提升仔鲸的存活率。

其实啊,大多数的鲸都是群居动物,一个鲸群通常由10—50个个体组成,如果遇到食物富集或交配季节时,鲸群成员能达到过千的规模。鲸的种群当中有着严格的等级身份区别,在平日里,大家的相处是有序而和平的,但如果遇到食物缺乏或其他压力的状况下它们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鲸不太有“社恐”症的困扰。它们常见的社交行为包括接触式游泳、相互抚摸和轻触轻推等等。如果你看到有两头或者两头以上的鲸在一起相互推搡,不要误会,就像人类会自觉靠近喜欢的人,鲸也会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打闹玩耍。

鲸们为了能够快速地辨别自己的朋友,与小伙伴交流,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沟通系统,系统中的信号包含可以传达不同情绪的脉冲声、口哨声、低沉的隆隆声、歌曲和身体语言等。

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所有的鲸都能通过喉咙发出声音交流。在须鲸的气孔和肺之间有一个特殊的U形褶皱结构,它是直接连接到胸腔内一个独特的、可扩张的腔囊。当鲸发声时,空气就会从肺部流出,通过U形褶皱充满腔囊。接着U形褶皱产生的震动在充满空气的腔囊中回荡,这样就使鲸发出足以传播数千公里的声音。之后鲸会将腔囊中的空气排回肺部,形成无需呼气的空气循环。通过这样的过程,便形成了特别的“鲸歌”。这些歌曲往往在几百公里外都能被听到。

要说鲸类里的“歌唱家”,那非座头鲸莫属。它们能“唱”出最复杂的歌曲,一次吟唱可长达数小时,并且每次吟唱都可以是不同的曲调。在一首鲸歌当中,分为8个主题,每个主题还可分为不同乐节。一个乐节中有着短促的高声、低声、呼啸声、咕噜声等元素。而抹香鲸和虎鲸它们有着群体专属的叫声,抹香鲸通过具有群体辨识性的声音进行沟通,虎鲸则通过叫声先识别彼此,然后再协调统一的狩猎活动。

除了具有优秀的歌唱能力外,鲸们还擅长一件十分有趣的事,那就是打造流行歌曲。生活在澳大利亚东部海域的一个鲸群,其最初所唱的4首歌曲逐渐向东传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生活在6000公里外的鲸们也“学会”了,两地鲸群同唱一个版本。针对这一现象,有研究人员推测,生活在南太平洋的鲸可能在洄游至南极洲觅食时听到了这些歌曲,随后便学会了这些歌曲;或者是从原群落流出的“移民”将歌曲带到了新的群落,这样一来,会唱歌的鲸们便摇身一变,成了文化交流大使。

经研究发现,须鲸的发声频率在10Hz~31Hz之间,而蓝鲸和长须鲸的发声频率在动物中是最低的,基本范围为10Hz~40Hz。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曾发布一项报告,他们发现并跟踪数十年的一头鲸,它的歌声频率竟然可以高达52赫兹,要远远高于其他鲸类,这导致它不能被同伴听见,也得不到任何的回应。因此,这头被命名为Alice的鲸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鲸。它的故事经过广泛报道,给了艺术家们无数创作灵感,甚至被改编成歌曲、影视作品流传。

以上就是关于鲸们在海里生活的小细节,鲸生于海,而最终也将归于大海——“鲸落”被蒙上浪漫的滤镜,但实际上,这场浪漫的背后又是如何的呢?下集,“鲸落于海”,我们不见不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43474861

    好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