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致知必在格物

031 致知必在格物

00:00
15:13

       致良知并非虚空无实,因此,致知在格物~“格致诚正”的大学问,得尧舜“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中华儒脉所正传。颜回乐在其中,因为吾心快然无复有遗憾,光明磊落,喜悦自足~人生也惟有这个最为珍贵,良知是真正可以推行达到,了悟圣人所传之精髓,与圣贤并肩齐行~

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书》言格于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格物之格实兼其义也。良知所知之善,虽诚欲好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为之,则是物有未格,而好之之意犹为未诚也。良知所知之恶,虽诚欲恶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去之,则是物有未格,而恶之之意犹为未诚也。今焉于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为之,无有乎不尽。于其良知所知之恶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去之,无有乎不尽。然后物无不格,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夫然后吾心快然无复余憾而自慊矣,夫然后意之所发者,始无自欺,而可以谓之诚矣。故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盖其功夫条理虽有先后次序之可言,而其体之惟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其条理功夫虽无先后次序之可分,而其用之惟精,固有纤毫不可得而缺焉者。此格致诚正之说,所以阐尧舜之正传而为孔氏之心印也


       各位好,欢迎继续欣赏《大学问》。我们看后面的文字。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说致良知、致良知,不能够在虚空中讲这个学问,必要把它落在一个实处啊。各位我们常常讲说正心、诚意、致知,讲讲讲,都讲了一些逻辑,我们一定要把它落在实处才有办法做这个功夫啊。是必实有其事矣。把它落在一个实处。故致知必在于格物。把它落实在物上,是什么物啊?我们正在感觉,那个感觉,感觉什么?你感觉我内心的忐忑不安、感觉我的揪心、你感觉我的喜悦、我的欲望……都是在情绪上。各位情绪是什么呢?就是一股气。在你的内心气机涌动、情绪涌动,从喜怒哀乐未发变已发的这一剎那动起来了,动起来那个什么东西呢?就是气!实物上就是气,实际可以感觉的就是气。各位,知,致知。你说我要去感觉它,那个感觉的实体是什么呢?就是气,所以它落在实物上。

       物者,事也,内在这个气的变化是由事而来的,眼耳鼻舌身意跟外在的事感动而来,里面的物就开始动了。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就是说我们的意念为什么会动?因为它虚而待物,必定外在有个声音来就有个事情啊,有一个影像来,有个事情啊,意念在里面在动。必有其事外在的事从六根进来,里面的心意开始动。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意,注意在外面,你说外面叫作物,不是哦。注意听哦,意在里面,意在里面注意着外面,意还在里面。里面的那团气在动,那个叫作物。就是气,物就是气。格物就是这个气里面攀附着贪嗔好恶,我们要把它给卸除下来,叫作格物。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格就是正,不正的把它弄正了,把已经攀附的,各位,我们的心体就像一个房子。各位你看过乡下那种荒废的房子吗?房子好好的,上面爬满了盘藤,年久失修,爬藤类全部把它给包起来了。现在我们要把它格正,把那房子的样子露出来,把那个爬藤统统给扒下来,叫作什么呢?格其不正以归于正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反正格其不正以归于正你要说它是去恶也好,你要说是为善也好,根本就是一回事。夫是之谓格。这就叫作格,反正复其原来的光明的就是了。《书》言格于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格物之格实兼其义也”。格物的格实兼这三个字,都是格。那么《尚书》尧典里面是说格于上下,这个格就是正,正正当当的,上也正下也正。“格于文祖这个祭祀的时候格于文祖,就是我清清静静正正当当而感格祖先的灵下凡,叫格于文祖所以这个叫作感格,是我的正来感祖先,所以有感的意思。你看我们的心在内,由六根感于外在,虚而待物,外面一动里面就动这也是感的意思。那么“格其非心格是除,不对的心把它除掉,所以也有格正的意思也有感格的意思,也有格除的意思。这个格兼这么多意思,不是只有一个意思。

       良知所知之善,虽诚欲好之矣,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有以为之就是当下,胸中那个意念气机一动,不在这个时候下功夫的话,而实有以为之我们应该好的,就要实际上的去好,这什么意思呢?我们第一个要先观照内心,先知道好恶。哦!已经是善的、是好的,我们应该留下的,我们观照气机的实相,然后怀着成人成己的心去做该做的事,叫作实有以为之则是物有未格,而好之之意犹为未诚也。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如果不这样,而实际去做,不这样实际去做,那么我们的格物就没有成功,没有格。而我们应该好之之意呢,没有尽到,没有致知,所以意没有诚。良知所知之恶良知已经知道说这个是有偏差,这个是不对的,是人欲。虽诚欲恶之矣,我们心里也知道要把它给去除啊。苟不即其意之所在之物,当下胸中攀附的贪嗔好恶,顺着那股气一上来,就在胸中那一股气上面。而实有以去之而实际把它去除掉,你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则是物有未格,那这物也没有格除啊,攀附在上面的贪嗔痴爱还是没有格除啊。而恶之之意犹为未诚也。那你要恶之之意你要厌恶它去除它,这个意也没有诚。所以要为善也没有诚,要去恶也没有诚。

       今焉于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为之,无有乎不尽。如果今天能够就其良知已经知道说这个是善的应该做,那么我们就在内在。有时候我们知道善,待会马上为什么你知道善没做啊?因为你知道是善,可是你待会又想到,诶?这好像吃亏哟。哎!这好像很麻烦哦。唉呀,这好像要负担好多责任哪。各位,就是你知道这是善的哦,一下攀附上来的呢,又把你的善给掩盖掉。这个物在气上,你要怎么去除它呢?是开始观照气机的实相,然后而实为之去做成人成己的事。无有乎不尽那这个良知,那个善就无有乎不尽就做得淋漓尽致了。

       于其良知所知之恶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实去之,无有乎不尽。我们应该在良知所知道这是恶的,那么我们就在恶,什么东西有恶啊?气机一动上面攀附着一个贪嗔好恶就是恶,就从这个气机正在动的这个物,就是气,而实去之观照实相。然后不该做的我们就不要去做。无有乎不尽就是每一次都能够如此的。

       然后物无不格,而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而得以极其至矣。然后物无不格每一次意念一上来,攀附着贪嗔好恶,我们都勇猛提撕啊,把它给去除掉。善的呢?又被恶的又掩盖,把恶的拿掉,善的我们就去推行它。恶的呢我们就绝不去推行它,每一次都这样,叫作物无不格。吾良知之所知者,致良知,良知是一定会知道的,不要问说我怎么会知道,你一定会知道的。无有亏缺障蔽就像眼睛,本来就能看的。各位你眼睛正常的人你本来就能看的,你张着眼睛问我说为什么能看,不要问这么多,反正我知道你能看。那么良知知道就不会有亏欠、不会有蔽障。而得以极其至矣就能够致良知了,良知是真正可以推行、可以达到。

       夫然后吾心快然无复余憾而自慊矣,久而久之,安而行之。久而久之,我们的心体里面会有无比的满足,毫无遗憾,非常地幸福、光明磊落。而自慊矣 ,那个慊就是自足、快足、非常喜悦满足。为什么颜回乐在其中啊?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为啥呢?因为吾心快然无复有余憾。光明磊落、心体光明、非常畅快、 淋漓尽致,满足!各位这个不是形容词啊,这个是持你的心持一段时间,你会慨然有这种感慨,正是如此,就是天下财富再给你买这一份快足你是不卖的,惟有这个是最珍贵的。夫然后意之所发者,始无自欺而可以谓之诚矣。就是说你能够不断地返观觉照,不断地格物、不断地格物,格很多的物都被你格正了,善的都可以留了,都可以去实行了;恶的都可以去了,都可以止住了,一段时间很久很久之后,心体越来越光明。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一发出来不必再勉强,不必勉强而行之。

       这个有安而行之有利而行之有勉强而行之我们就不必勉强而行之,可以利而行之,顺顺地做下去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安而行之,就像圣人那样,那你要再欺瞒他再改变他就不可能了,这叫作可以谓之诚矣故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所以你看,一定是心这个东西虚无飘渺,你无从下手处,你一定要把它落实在一个位置里面的一个实物上。这实物是什么呢?不是物体,是气。你可以感觉,非常真实。各位愤怒的时候,里面有一股躁动很真实吧,够真实了吧。你曾经愤怒过你就知道,我了解你知道。你曾经哀伤过吗?里面有一股酸楚吧,我知道你会知道的。因为什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呀。没有不知道的。落在那个实际感觉上,而那个感觉的具体是在什么上面呢?就在一团气上面,落在这个气上面去观察实相就可以格物。格物之后,去做成人成己的事情。而这个知,你知道了它是对的它是坏的,才被你达到了,达到什么?达到坏的可以去除,好的可以留下,这个知才有意义,这叫作致知。

       致知之后而意诚留下都是好的,坏的统统拿掉了。这个意就诚了,每一个意都诚了,大体而言,心就正了。心一正,心是身的主宰,身自自然然就听话了,叫作身修。所以这个就是功夫次第。盖其功夫条理虽有先后次序之可言,而其体之惟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虽然是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么分,实际上你正在致知的时候也正在格物了,不是吗?你正在致知的时候不是也已经正在诚意之中了,不是吗?你正在诚意之中不是正在正心之中了,不是吗?所以虽然次第上必须要这样分,讲说才会明白。实际上都是一个心里面当下的一个事情,正在分别,而正在去人欲存天理仅仅只是如此而已,其条理功夫虽无先后次序之可分,总之就是往内感觉嘛,你熟练了之后就是我写的宽两秒四步骤了。虽然说是四步骤,其实就是叫你感觉而已,就一回事啦。

       而其用之惟精一直不断在心体这股气上面用功夫,固有纤毫不可得而缺焉者。不断地在这个上面下功夫,跟钻木取火一样,一定要在一个焦点上。各位你钻木取火,这边钻一钻,那边钻一钻,这边好不容易快热了又冷了,那边快热了又冷了,你永远都不会有结果。所以要在一个焦点上。什么焦点?心体,就是黄庭一窍内这一团的气。喜怒哀乐未发看清楚,将发已经知道,已发那一剎那,让它只存在实相,那么这样呢,固有纤毫不可得而缺焉者此格致诚正之说,所以阐尧舜之正传而为孔氏之心印也。所以各位这个很重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说正是从哪来的呢?从尧传给舜,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中华儒脉,中华道统里面所传的,圣圣渊渊赖以传的十六字心法的正传。说人心就是人欲呀,在哪里?在心体里。道心在哪呀?就是天理呀,在哪?就在心体里面。你用格致诚正功夫就能够把它给归正,在哪用功呢?惟精惟一,在这个心体上。专注着看、专注着觉知揣摩,你就能够恢复你的良知,所以这个就是尧舜的正传。而为孔氏之心印尧舜的正传传到周公,然后老子,孔子向老子问礼,其实就是得这个心法,然后孔子把它传给一代一代,到了孟子,而后就失传,失传千余年。好不容易程颐程颢,略有所悟而未大明然后略有着述,而里面又夹杂着一些渣滓,不是那么的精纯。到了朱熹的时候呢,把这个正学又给祸乱了。到阳明的时候再重新光明。所以要复兴中华文化,实际上没有比复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一脉道统相传的心印更为直接有效、更为博大精深。

       那么这篇《大学问》学到这里已经结束了。可以说它是非常提纲挈领的,把《大学》里面比较艰深,一般的人比较会解错的一些字句呀,再重新用王阳明非常浓缩简约的文笔方法,把它给重述一遍。问的人也问得很精当,答的呢,因为它是经过修饰过,钱德洪文字修饰过再呈给王阳明看,王阳明看一看,把它浓缩浓缩再浓缩,但是又足于提纲挈领地把这个圣圣渊渊赖以传的心法,把它给记录下来。所以今天才有这一篇《大学问》。

       各位,把这个纲领,它可以说是个纲领,并不在于说一开始多细致地去条理的分析它,或者是说细腻的解说每一个过程,举很多的事件,我们解这个《大学问》的时候,我们是尽量提纲挈领的,这个精神有了。然后《大学》本文多朗读几遍,多朗读几遍,然后四书多朗读几遍,然后开始可以学习《传习录》。《传习录》你先听,不必要一下子钻到死胡同里面,大略轮廓先画出来,大概的笼统的感觉有了,然后倾全力在日常生活里面、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在忙的时候、在休闲的时候、在顺境的时候、在逆境的时候,不断地往内观察比对,练习观照内心那一团气机的实相,而后成人成己的心,去做成人成己的事,就可以解破这些圣贤心法里面的最精髓,而得与圣贤并肩齐行


       好,我们《大学问》全部讲完,就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宣承志

    感恩讲师!大道不死,必有后人!重见天日,华夏大兴!

    枫阳沈峰 回复 @宣承志: 深有同感,为中华儒脉的续传,尽自己全力!

  •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恩!20220908

  • 境界征途

    此天下大同之本!

  • 穿云雁1

    从勉而行之,到利而行之,到安而行之,也是格物的进阶次第。

  • 劉哲術

    聽完,只能感慨,大學問!

  • 1340819mqse

    大学问让我们可以更切实的明白修行,让我们找到原本的良知做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引!

  • 宣承志

    践行格致诚正,弘扬传统文化,拜学

  • 吴亚萍_Fk

    感觉到气在动的那个感觉是什么呢?

  • 穿云雁1

    比对,观察,观照内心气机的实相,以成人成己的心去做事,就可以解破先贤的精髓,与先贤并肩齐行,踏上践行心学之路。

  • 穿云雁1

    感受气的动静,在气流动上观察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