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 明德与亲民才是本末一贯

028 明德与亲民才是本末一贯

00:00
14:30

       先儒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分别为两物。又说:事有终始,从开始到结束都做同一件事情。究竟明德、新民是一事还是两物?为何用亲民比新民更恰当?细微的差别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大方向!有心求真者不可不辨明也!


 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两物而内外相对也。事有终始,先儒以知止为始,能得为终,一事而首尾相因也。如子之说,以新民为亲民,则本末之说亦有所未然欤?”


曰:终始之说,大略是矣。即以新民为亲民,而曰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其说亦未尝不可,但不当分本末为两物耳。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若曰两物,则既为两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新民之意,既与亲民不同,则明德之功,自与新民为二。若知明明德以亲其民,而亲民以明其明德,则德亲民焉可析而为两乎?先儒之说,是盖不知明德亲民之本为一事,而认以为两事,是以虽知本末之当为一物,而亦不得不分为两物也。”

       各位好!欢迎继续欣赏《大学问》,我们看下面一集。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两物而内外相对也。各位,之所以问这个是因为《大学》的本文接下来就谈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各位对不对,《大学》本文很短只有两百多个字,各位读《大学问》的时候应该把本文多朗诵几遍,然后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从第一题一直问,问到现在,就是依据《大学》旧本的本文一直往下问,问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然后两物而内外相对也,说一个物就有本末,这个什么意思呢?本照顾好了末自然会充盈,好像树把这个根照顾好,让它能够吸收到土壤的养分水分,那这个枝叶是指日可待的,对不对,所以物有本末。那么先儒是朱子, 这个朱子或程子,他们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他们的解释是把明明德的功夫认为是本,明自己的明德当作是本,新民为末,然后就是要去帮助众生,让他们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让他们的德也越来越新。两物而内外相对也什么叫两物?因为明自己的明德是自己,新民是让别人耳目一新,让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别人在外,是别人,是两个,所以,以己跟人来对是两个,而内外相对也。

        事有终始,先儒以知止为始,能得为终,一事而首尾相因也。好,那么关于事有终始这一句,那么朱子是怎么解释的各位看《四书集注》就会看到,这一些大略的内容。那么事有终始,朱子他认为是以知止为始,前面不是解释过这个了嘛,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先儒以知止为开始,功夫的开始,而能得为他的收获结束。一事而首尾相,这是同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刚刚物有本末被解成,我自己跟别人,那是两个东西,两个东西来说本末,那么事有终始是说一件事情,从一开始做到最后结束,首尾相应这个说法。

如子之说,以新民为亲民,则本末之说亦有所未然欤?那么如您,您就是阳明,现在提问的人是学生,学生说:”那例如您所说的这个说法,是认为这个新民为亲民,说不应该改成新民,应该本身就是亲民,那你批评朱子说新民不对,为什么新民不对?因为新民是指外面的人,可是,既然你是这么说,你说不是新民而是亲民那亲民是亲亲而仁民,那亲亲,双亲也是在外,仁民也是在外,那则本末之说亦有所未然欤,那也不对呀,你的本末之说还是分成两个事呀?“为什么会这么问呢?阳明先生一直主张本末一定指同一个东西,待会后面会说明,可是你现在说一说,本是自己末是别人,你说朱熹这个说法不对,这么说来,那您的说法也没有高明到哪里去嘛。未然欤,也不对呀。曰:‘’终始之说,大略是矣。”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个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说事有终始,朱熹的解说大略是可以的。即以新民为亲民,而曰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其说亦未尝不可,大略来说勉强来说,你以新民为亲民,你把亲亲仁民解释成说我们去渡化百姓,帮他们建立德性,那么就把自己的明德为本,那我自己树立好了,我接着去树立别人。亲民为末,其说未尝不可,各位,注意未尝不可就是说,也还算可以勉强说得通。我自己树立起来,我再去树立别人,这个是勉强说得通的。但不当分本末为两物耳。我说我自己树立自己再去树立别人,说得通但是不应该把这个事情用本末这两个字来形容它,为什么呢?因为本末不一定发生在同一个事物上面,你不可以说,讲自己又别人,你讲这一棵树的本讲那一棵树的末,这是行不通的。

       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现在阳明就是在讲,他举这个例子让我们恍然大悟了解本末的关系。同一棵树,这一棵树的根叫作本,这一棵树的枝叶叫作末,树梢叫作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讲本末必定是在同一棵树上面来说,各位我们不能够切这一棵树的根接那棵树的尾,这怎么接呢?这是不同的东西,所以本末必定是指一物,是以谓之本末,所以才能够叫作本末。若曰两物,则既为两物矣,又何可以言本末乎?如果你把这个说成是两个东西,把本末说成是我跟别人。各位,我们立一个学问,我建立好了我要去渡化别人可以,但是不适合套在本末这两个字上面。如果套在本末这两个字上面,必定指什么,从头到尾都是同一个体,同一个物体,同一个实体,这才能够用本末这个东西。那既然是两物,我跟人是两物,那又怎么可以说是本末呢?那好啦,各位,阳明先生既然这么说,我们要为他紧张,为什么?因为你说亲亲而仁民,他说新民你就说这个末是两棵树,一个己一个人,那你的亲亲仁民还是一样啊,还是两棵树啊,对不对,那你怎么自圆其说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他说,新民之意,既与亲民不同,则明德之功,自与新民为二。那么现在阳明来补充说明这个概念。说新民之意既与亲民不同,这个朱熹所谓的新民就是渡化一般的子民,提升这些生民他的心灵品格,叫作新民,跟我说的亲民不同。则明德之功自与新民为二那朱熹为什么提倡,为什么要把亲民改成新民?就是朱熹认为说,这个新民胜于亲民,不然他干嘛改,不然就不要改就好啦。那么,新民在朱熹的意思是让人,让百姓能够明德,那阳明的意思是什么呢?是亲民也好,新民也好,在阳明的感觉里面,就是同样是明自己的明德,为什么呢?前面我记得有章节讲过,我在做孝的时候,孝亲的时候,只是正是在确认我的孝的明德,是光明的;我在事君的时候,是在确认我的义的明德是光明的,你在历事炼心的过程都是在做什么事情呢?每一个当下都是在树立自己的明德。那你说,你只为了自己嘛。不是,你的明德就是无私的,与天下万物为一体的,这才能够让自己的明德光明。所以他不是一个表演,不是说为了我的明德所以我去做这个事,不是的,他是发自内心体认天下一家万物一体,这个心态。前章已经有讲过这个概念,所以在阳明的看法,亲亲仁民是施由近始的次第,而我在做这个的过程其实都是在明明德。这一点则与朱子认为的新民则是不同的,所以说明德之功自与新民为二他的明德之功,他在亲亲而仁民的功夫是自己的明德,自己正在新自己的明德,与朱熹所认为的新民,去帮助众生树立他的人格,这是两码子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是我的明德,从头到尾都是我的明德,朱熹是认为我的明德树立了。当然,王阳明并不是不树立别人的明德,只不过这个时候的焦点,一直都是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跟朱熹所见是不同的。

       若知明明德以亲其民,而亲民以明其明德,则民德亲民焉可析而为两乎?说明德亲民这个事情怎么能够把它说成两个事情呢,如果你知道说,明明德亲其民,这个怀着我,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这样的大公无私的心量去亲亲、去仁民,那么这个时候还是在树立自己的仁德、明德。而亲民以明其明德,我在亲民的时候,也正是在明我的明德,我在明明德的时候,自自然然万物一体,我自自然然会去亲民,则民德亲民焉可析而为两乎。这么说来,我正在明明德的时候正在亲民,我正在亲民的时候其实正在明明德,这两个是一个事情。总而言之,对我的修持来说,着重在心性上,时时刻刻盯着心性的本然,没有放失过一刻钟。所以,明明德是我的明德,而后施由近始,扩大明明德的范围,然后我去亲亲仁民的时候,也正是本于我万物一体的明德,所以还是明明德,被他这么一解,就是在同一棵树上的本跟末的问题,不是两棵树,不是这件事情结束了,然后包装包装,不要管这个事了,然后我们开创另外一个事,这个是他不同的地方。


       各位,这个就是一个学问的一个关键处,集义跟义袭的问题。各位读《孟子》的”不动心“的章节,不动心跟养浩然之气在一起,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说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这孟子所说的话是很重要呀。养我的浩然之气是至善了,养我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由内在发的。我在明明德是由内在的,没有错,我在亲亲仁民都是发自内在,不是跟外在。朱熹的新民不一样,怎样不一样呢?我自己明明德,他觉得明明德,他能不能明明德,他是不能明明德,他到晚年不是后悔了吗?对不对?他认为说,我的言谈举止学好了,我的应对进退学好了,就是明明德了,这糟糕了,这已经在外,这是义袭。我教给别人还是义袭,我自己学完了之后打包,我现在要开始教别人,这是两件事。所以这个本不能接那个末,这是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是集义一个是义袭,这完全造成学问的天差地别。各位这一点千万要注意的,就是会修行的人时时刻刻、分分秒秒,与人应对进退、待人接物,都是正在历事炼心正在明他的明德,正在淬炼他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心法,正在历练自己在面对很多苦恼烦恼的事的时候,有没有解脱烦恼的能耐,在面对很多的这种逆境的时候,能不能免除人欲的摧残。所以,没有说往外做什么就离开了本性,离开了自己的明德,他是戒慎恐惧的,时时刻刻正在抽丝剥茧、正在观察、正在明辨,所以叫作能虑,能安能虑,所以这个是些微差异,必须要辨明的。

       先儒之说,是盖不知明德亲民之本为一事,所以,程子也好、朱子也好,他们的说法、他们的解法是因为不知道明德亲民,都是一件事。都是哪一件事?都是明明德。明自己的心也好,明别人的心也好,反正也都是明明德,不是外在的问题,但是我在明别人的心的时候,难道我自己不明吗?没有,时时刻刻都在检验我自己的明德。

       而认以为两事,是以虽知本末之当为一物,而亦不得不分为两物也。那他们这么聪明的人,朱熹够聪明了,他把它认为是两件事。一个是我的明德,一个他人的明德,然后我的明德还建立在什么,外在的语言说法、为人处事的规则,都是义袭,所以跟明德是毫无相干的。是以虽知本末之当为一物,而亦不得不分为两物也。所以他们虽然知道,字里行间。各位我们读《大学》一直读一直读,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也会念也会诵,对不对?诵了半天,然后我们一做出去的时候,就把本末分为两个,不是一个。物有本末,同一物,不是两个物。同一物上面,所以我们在观照这个我们的明德的时候,在格物致知树立我们的明德,这是一个物。本就是先把自己立起来,先把喜怒哀乐未发的先立起来,先把你比较可以树立的,对你影响比较不大的先立起来,而后对你比较逆境的,对你比较考验的,然后开始去历练,那就是所谓的末,还是明德,是一个物,不是两个物。各位这个阳明先生不得不花一点时间在这里辩驳,各位越听越含糊,总而言之一句话,不论你外面做多少事功,都是秉持着天理良知,秉持着你的明德,那么你说那不该去渡化苍生吗?如果你有明德,你自然会这么做,这一节我们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宋海燕_2p

    时时刻刻不忘本心

  • 穿云雁1

    集义与义袭不同,集义源于内,义袭源于外。

  • 宋海燕_2p

    我的理解是:比如一个人的孩子考上了北大,他跟自己的亲朋好友介绍自己的育儿之道,如果他是本着希望别人的孩子也能考到好学校,帮助到别人的心去说,那便是有本,如果他仅仅是为了炫耀去说,那便是无本,是这个意思吗?

  • 桃之夭夭_5tu

    修行:就是时时刻刻厉事练心、以心印心,始终如一。

  • 桃之夭夭_5tu

    亲民:工夫还在在自身,新民:侧重点偏到了他人,就会偏离自家的根本。则偏离学问主轴。 体用一源,明德、亲民皆归于自身心性涵养。而新民务于外人,这样的话,没有贯彻如一的根本,则心难安,理难得,忙忙碌碌,支离破碎。

  • 桃之夭夭_5tu

    有本就会有末,有末就会本。本末是一物相对而言。 体、用相对互为表里,体用一源。若明白体用一源,时时在心体上用功就对了。

  • 关雎子

    则明德之功,自与新民为二。若知明明德以亲其民,而亲民以明其明德,则明德亲民焉可析而为两乎?

  • liudunjpqu

    读了不少书。

  • 穿云雁1

    先立本,后为末。本立而道生。

  • 穿云雁1

    王阳明的逻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