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申论范文:“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人民日报申论范文:“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00:00
14:30

        “人才”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公务员考试的重点内容。原因之一就是这个主题特别适合“混搭”,跟各类主题组合,效果都不错,比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经济发展、科技事业等等。前几天我刚刚分析过的文章《抓创新不问“出身”》里面,我们学习了“创新+科技+人才”该怎么写。今天就结合乡村振兴,结合国家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为主线,再来学一学“人才”这个重要内容该如何运用。

       ⭐️ ⭐️ ⭐️ ⭐️ ⭐️ ⭐️

       “每天半小时 申论80分”抄写团说明:

       1.“每天半小时 申论80分”是“公考隔壁班王老师”创建并主理的个人申论学习专栏,专栏由来可阅读个人主页置顶文章。

       2.专栏每周一至五,每天14时更新一篇热点申论范文(文字版),另配有视频解读,周六总结一周范文结构导图,周日总结金句和要点。

       3.详细抄写规则可阅读最后一张图。黑色字是正文,红色字是重点句和结构句,蓝色字是解析,抄写时不必抄蓝色字。

                                                   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曾因为山高路远、闭塞落后而“穷出了名”。短短几年时间,在科研团队帮扶下,村里一批猕猴桃种植技术能手脱颖而出;在企业院校支持下,越来越多村民转型农家乐老板、乡土创客、电商从业者……如今十八洞村拔穷根、摘贫帽,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标杆。小乡村实现发展大跨越,人才不仅是关键钥匙,而且是一把金钥匙。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一段,引入。“人才”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公务员考试的重点内容。原因之一就是这个主题特别适合“混搭”,跟各类主题组合,效果都不错,比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经济发展、科技事业等等。前几天我刚刚分析过的文章《抓创新不问“出身”》里面,我们学习了“创新+科技+人才”该怎么写。今天我们就结合乡村振兴,结合国家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为主线,再来学一学“人才”这个重要内容该如何运用。

       文章一开头,就举了“十八洞村”的例子,这个例子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我之前分析过的《认认真真做好“精准”文章》中曾经提过这样一段:“2013年深秋,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苗家黑瓦木楼前的一块平地上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也就是说,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首次提出的地方,也正是这个地方,“短短几年时间……拔穷根、摘贫帽,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标杆”,使用这个事例,就更典型、更有意义。】  

       苏轼有句名言:“任贤使能,天下之公义。”从脱贫攻坚实践看,中央和国家机关、对口支援省份、本地省直市直机关,皆派出精兵强将到定点扶贫县挂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各行各业纷纷发挥专长为脱贫一线传经送宝。撒下一粒种,带来果满园。贫困地区的本土人才在“传帮带”机制下如春笋般冒出,如青松般扎根。一支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托举起乡村振兴的希望。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二段,论点段。本段我们学一下改写,先看这句:“从脱贫攻坚实践看,中央和国家机关、对口支援省份、本地省直市直机关,皆派出精兵强将到定点扶贫县挂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各行各业纷纷发挥专长为脱贫一线传经送宝。”这句话看起来是典型的讲“脱贫攻坚”,但同时这句话可以提炼成:“从……实践看,中央和国家机关、……省份、本地省直市直机关,皆派出精兵强将到定点挂职,各行各业纷纷发挥专长为……传经送宝。”这样提炼一下,可以用在几乎所有的话题里面。大家可以拿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就业问题等套用试一试。

       为什么可以这样直接套用呢?这并不是偷懒图省事,而是因为这种方式是我们工作、做事的基本思路,要想完成一项工作,就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省里到市里层层落实,派出干部下基层,结合实际弄清楚,这样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完成好。

       另外,再记“撒下一粒种,带来果满园”,这句用来形容人才的重要性,也非常好用。】  

       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引才”是基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引进各类人才来书写。一方面,乡村人才“引得来”的关键,在于发挥政策“指挥棒”功能,加大聚才引智力度,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反哺乡村,发挥“头雁”作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工作总体部署,通过村(社区)‘两委’换届,进一步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打造一支能够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干部队伍,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大潮。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一,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引才”是基础。先记这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这句话有没有很熟悉?我在《抓创新不问“出身”》的文章分析中给大家提过,意思是功勋因为人才而建立,基业因为人才而宏大。这句话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当时我们把这句话放在了结尾来使用,不过今天换了一个地方,放在段首句后,也可以直接用。接下来,从两个方面论述如何“引才”,一是要有政策,二是要有管理。不过,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了非常形象的写法,对于“要有政策”,其措辞是“发挥政策‘指挥棒’功能”,对于“要有管理”,其措辞是“坚持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这些话都是我们平时在文稿工作中的常用词句,既形象、又专业,大家在学习、抄写的过程中,也要多琢磨、多记忆。】 

       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育才”是关键。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乡村人才振兴谋策支招,提出了许多务实中肯的建议,比如增强青年农民应用互联网手段发展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深度挖掘乡贤资源、搭建“乡贤智库”,优化村两委班子年龄、学历结构,等等。乡村人才振兴任重道远,既要结合农业实际培养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新农人”,也要跳出农业挖掘良工巧匠、创业能手,还要选好用好农村发展“领头雁”、乡村治理“好把式”。让方方面面本土人才涌现出来,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必能奏响新的奋斗之歌。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四段,分论点二,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育才”是关键。本段我们重点看论述方式,本段同样通过举例来说明问题,但内容设计却比较巧妙。一开始,就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乡村人才振兴谋策支招,提出了许多务实中肯的建议,比如……”这个写法就很漂亮。我们在申论学习、遴选考试的过程中,往往都要阅读大量给定材料,会看到诸如人大代表、村民、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等很多意见,这些意见如何加工?方法之一就是把它们“改造”到对策里,套用这个结构变成“……(哪些人)围绕……(主题)谋策支招,提出了许多务实中肯的建议,比如……”就可以把材料中的寻常素材变成非常好用的论据。很多同学平时总会担心大作文没有话说,其实,转化材料、紧扣主题的方法有很多,以后我会在文章中给大家多分享一些,练的多了,自然就越来越熟练了。】  

       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用才”是要旨。引才和育才代表着人才观,用才留才则考验治理智慧。随着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人才发挥作用的方式也越发丰富多元。在城市,既然电商主播可以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快递员在杭州可以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那么在农村,也需要树立实践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发展空间,最大程度地焕发乡村振兴的潜力。同时,还要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建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生活便利化水平,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环境留住人。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五段,分论点三,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用才”是要旨。本段我们还是看写法,首先段首句之后的第一句话:“引才和育才代表着人才观,用才留才则考验治理智慧。”这句话的过渡很巧妙,因为一般来说,我们在写完段首句之后,就要进行具体内容的论证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些话来做铺垫。这看似没什么,但在文章的起承转合,整体结构的流畅性上却作用很大。对比本文的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一铺垫的是:“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用的是名言;分论点二铺垫的是:“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用的是具体的事情;而写到分论点三时,经验老道的作者会尝试着再变一变,因此就用了:“引才和育才代表着人才观,用才留才则考验治理智慧。”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句话其实是对于分论点一和二的总结,同时对分论点的开启,属于承上启下。这就告诉我们两个经验:第一,分论点的段首句后可以根据情况过渡,铺垫个一句半句。第二,铺垫的内容可以用名言、具体背景,但非常取巧好用的,是用一句对上下文分论点的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一下。不过,这个方法属于对文字的细节打磨,同学们抄写训练的多了,就会理解的越来越透彻。如果刚开始和我练习,那么听一听,先有个印象就好。

另外,这里还有个事例积累,即:“在城市,既然电商主播可以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快递员在杭州可以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那么在农村,也需要树立实践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这里列举了上海和杭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例子,其中上海的事例说的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李佳奇了。而且这个事例在面试题中也考过,需要熟练掌握,留有印象,需要可以直接用。】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带动。让各类人才安心展才华、自信显身手,中国乡村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六段,结尾点题。本段简明扼要,大家就记一句话:“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句话出自汉朝班固的《汉书》,大意是说要想成就异乎寻常的丰功伟业,必须依靠非同寻常的人。这句话很万用,因为人是做事的主体,我们要干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人才,也都离不开“非常之人”。

其实,我们还可以想一想,在公考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之中拼出一条路来,成就自己人生的“非常之功”,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人生逆旅、千里之行,让我们再努力一点、再多拼一点,多学一点,让自己成为“非常之人”吧。】

       【注】

       1.本文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3月19日《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按照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全文共计1103字)

       2.其他参考:

       ①《人民日报》,2021年4月7日,《抓创新不问“出身”》

       ②《人民日报》,2021年7月26日,《培育更多乡村治理优秀人才》

       ③汉.班固《汉书》卷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56609724

    你的文稿可以有统一收集的地方吗?

    Eunice_n9 回复 @听友256609724: 同问

  • Eunice_n9

    老师在其他地方有申论课程吗

  • 偷吃渔

    好棒,特别喜欢听你说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