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追基零距离,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名字叫2021年总结:不再盲目信任明星经理,来自零城逆影。
2021年的投资教训
1、对市场的关注度不够
1月份市场狂热时,自己不够冷静,那时应该卖出核心资产。我当时虽然减仓了一些易方达蓝筹精选,但减的太少了,还是遭受了回撤。而且春节前我正好发了一笔较大金额的钱。因为我一直是无脑定投,所以当时也是无脑就投了进去,其实当时应该再等一等的。单看这一笔钱,遭受了约15%的回撤。
基业长青作为一个质量风格组合,年初的时候其实已经比较保守了,定投质量风格较少,没有投新能源等成长风格。之后没有想到那些好的资产2021年反而跌的很多。那些同样估值很高的成长股,由于业绩消化了一些估值,反而在2021年继续上涨。
判断市场一直不是我擅长的,但是我觉得今后还是要稍微注意一些,对市场热度要有所关注,要敢于斩仓止盈,即使是好的资产,也要避免在高点买入。
同样的,我对市场无人问津领域的关注度也不够,年初核心资产上涨最猛烈的阶段,小盘股跌跌不休。经过5年的下跌,其实是产生了投资机会的,只可惜自己缺乏关注,自然也是没有参与了。
2、没有充分认知管理规模对基金经理业绩的影响
其实我一直很清楚管理规模对基金经理业绩有影响,当时还写了一篇张坤的管理规模问题。但是我对规模如何产生影响的认知还不够充分,不清楚规模的影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按照我以前的经验,一般100亿就是一个槛了,超过200亿就很难了。但是2019,2020年看到很多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过200亿、300亿甚至500亿,业绩居然还没有受到影响。
当时我也挺纳闷的,以为规模不再是个大问题了,就放松了警惕。继续持有了很多谢治宇、谭丽、张坤等人的基金。但是到2021年才看到,很多200亿以上的基金经理业绩表现都不太好,300亿以上的都比较差。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管理规模对业绩的影响在上涨行情中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基金经理不需要调仓。而且当市场比较热的时候,成交量很高,基金经理受到流动性的影响也会比较小。
在2021年的下跌行情和风格切换中,规模问题开始暴露。规模小的基金经理可以做市值下沉和及时调仓,规模大的经理就难以转身。也是由于管理规模的问题,他们对小盘股根本不关注,所以错过了2021年的小盘股行情。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会错过今后所有的小盘股行情。
根据我现在的研究,行业景气度、趋势投资、小盘风格、量化风格、港股基金超过100亿,价值和成长风格超过200亿,均衡风格超过300亿,质量风格超过400亿时,超额收益就会比较明显受到影响。
当然,这个影响不会是立刻显现的,但是超过规模了,我就应该警惕,并尽快做出应对。
3、盲目信任明星基金经理
我说的主要是张坤,他是我最喜欢的基金经理,但是他也是给我带来亏损最多的基金经理。我对他的易方达亚洲精选配置很失败,这个基金的持仓以教育和互联网为主,本来是挺好的。但是在中国投资,政策是绝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4月份教育股下跌的时候,一开始张坤没有清仓。我以为他的判断是对的,市场是错的,他在与市场对抗。所以我也就跟着一起加仓了易方达亚洲精选。
后来,4-6月份互联网又开始下跌了,他也没有清仓,我又以为他在和市场对抗,继续跟着加仓亚洲精选。前前后后加了6%,最高达到了15%。
后来我发现他接连把教育股和阿里巴巴、拼多多、唯品会等股票清仓了,我才意识到他其实是犯错了,而且纠错的有点晚!那时我也停止了加仓。
但是之前我跟随着一起抄底这个错误是没法弥补了。这部分资金造成了实质性的亏损,很难弥补回来了。我在对教育和互联网这两个行业没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盲目信任基金经理,跟随抄底。这是很不严谨的投资。我对谢治宇、袁芳、刘彦春、谭丽这些基金经理好像也有点盲目信任了。
我以前总觉得优秀经理的能力可以弥补过大的规模。但事实上优秀基金经理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就算基金经理更强,更有经验,也很难弥补规模上的巨大劣势。
4、对量化的新认知
当小盘股表现较好的时候,往往量化会表现较好。比如2015年和2021年。一是因为小盘股有近4000只股票,依靠人工筛选股票很慢,量化选股有效率优势。二是小盘股的交易对手更多的是散户,量化比较容易战胜他们。
当大盘股表现较好的时候,情况反之,人工主动选股会比较好。此外,以前公募基金的量化基本上都是因子量化,可以理解为smart beta的升级版和混搭版,但是今年我发现,中欧·曲径开发出了一种量化新玩法——基本面量化。
即,将股票的投资逻辑写成代码,输入各种跟踪参数,然后交给程序去做投资决策。这是一个前期很辛苦,后期很舒服的投资方法,值得期待。
坚持的事情
从我自己出发,其实今年业绩不好我可以接受。今年投资难度很大,有很多顶级投资人的业绩都不太好。我重仓了质量风格、互联网和港股,比较少配置成长风格和新能源,这个业绩是正常的结果。
本来我承受逆向投资压力的能力不太强,不过我今年还是坚持了对质量风格和价值风格的配置,没怎么去追市场热点。这两年牛市,市场情绪高涨,有些板块,我觉得存在过热的风险。加上美联储放水,一些股票的估值可能被过多的钱推的太高了。我对未来乐观,但不会过于乐观。我认同某些产业的发展。但是投资最终还是要落到股东回报上、要有确定性。
如果一个产业发展了,但是很多公司最后没有赚到钱,那我觉得从投资的角度意义不大。如果这个产业确实成长了,但是用过高的价格买入,也可能赚不到钱。
2014-2015年牛市的时候大家说高铁、互联网金融、传媒的成长性强,是未来的新兴产业。但其实有很多股票,后来都一地鸡毛。
所以,错过2021年的新能源和周期股行情,我没觉得太遗憾,周期股是我能力圈外的东西,也是偏一次性的投资机会;新能源的估值太高我接受不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