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全译91】黄以方录:第二章

【王阳明《传习录》全译91】黄以方录:第二章

00:00
08:01

【王阳明《传习录》解读专辑推广(付费节目)】朱高正全解王阳明,国内顶尖的王阳明专家朱高正先生,为您带来最细致周密的《传习录》解读,全专辑180讲。欢迎大家订阅收听!


【原文诵读】《传习录》原文诵读:全本王阳明《传习录》原文诵读


黄以方录:第二章


  或疑知行不合一,以“知之匪艰”二句为问。

  先生曰:“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门人问曰:“知行如何得合一?且如《中庸》言‘博学之’,又说个‘笃行之’,分明知行是两件。” 

  先生曰:“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先生曰:“‘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先生因谓之曰:“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便不当理。人却说他做得当理。只心有朱纯,往往悦慕其所为,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分心与理为二,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外,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 

    

  又问:“圣贤言语许多,如何却要打做一个?” 

  曰:“我不是要打做一个,如曰‘夫道,一而已矣。’又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圣人皆是一个,如何二得?”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便是心也。” 


  以方问曰:“先生之说格物,凡《中庸》之‘慎独’及‘集义’‘博约’等说,皆为格物之事。” 

  先生曰:“非也。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工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以方问“尊德性”一条。

  先生曰:“‘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工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己。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 

    

  问“至广大”二句。

  曰:“‘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便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如何广大不致?”

    

  又问:“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事理之精微?”曰:“念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也。” 

  先生曰:“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 

  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先生曰:“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新知交流群】

  国学新知听友群开通啦! 只要加wx:guoxuenew,写上“姓名+所在城市”,就会被邀请进群,本群是专辑听众的互动平台,还会有专辑主讲人的答疑解惑,国学新知会定期推送最新的音频视频节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音至善

    很好!

  • 丁亮_de

    这个主播声音听着真不舒服

  • 守性

    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事事学在此天理,此心再无放失所以叫学而聚之。常常学存此天理再没有私心欲望这就是心不停息的地方所以说仁以行之。 说知及之已是行了但不常行,已经被私心欲望间断了,就是仁不能守。 心不只是一块血肉凡是有知觉的地方就都是心,如耳目的知觉是能看能听,手脚知道痛痒这知觉就是心。 道问学就是尊德性的方法,讲习讨论下许多功夫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 岂有空空去尊不用去问学? 只是空空问学于德性无关? 如此就不知道讲习讨论学的是什么了?

  • 守性

    格物就是慎独,就是戒惧至于慎文约理那只是一般的功夫。不能说这几件事都是格物。 道问学就是遵德性的方法,那里有尊德性空洞的去尊再不去问学的呢?而问学只是空洞的问学再与德性无关联的? 尽精微就是致广大的方法。 道中庸就是极高明的方法。心的本体本来就是广大的,人们不能尽精微就会被私欲所蒙蔽就连细微的地方也不能战胜了。 所以,能在细微的地方神无所不尽私意就不能够蒙蔽了,自然就不会有很多的障碍遮隔。 这样有什么样的广大不能致呢? 念虑的精微就是事理的精微, 初学用功,声色货利却须扫除涤不能让它们滞留这样偶到了就不能了成为累赘,自然顺应。在声色货利上用功无一丝蒙蔽就是与声色货利打交道。

  • 忒泥喃麽万

    有一句翻译错了,不应该是时时学着去存养自己的天理。天理不是自己的天理,可以改用(一个天理)

  • 守性

    道问学是尊德性的方法, 尽精微是致广大的方法, 道中庸是极高明的方法。 心与理是一个,在心上下功夫不去袭意于外。 意,有私意诚意之分,只是致知。 比如孝亲,有孝亲的意还不能叫诚意,必须做到无一丝遗憾,做到极到才叫诚意,先有诚意就是真知,没有诚意连致知都丢失了又如何去格物。 格物,是存良知,一意不善归于善就是格物。 诚意,致知,格物,正心加笃行,分而为五,合而为一。 王阳明的立意是三大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 守性

    良知自然能知,这原来是很容易的只因为不能致良知才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博学只是事事学着存养天理,笃行只是学而不止的意思。 事事都学着存养天理白己的心就不会有放失的时侯所以说学以聚之之,在人而常常学着存养这一个天理就再没有私欲隔断其间这就是自己的心生生不息之理。 所以说仁以行之。 说及之就己经是行了,但不能常常地行已经被私欲隔断了所以说仁不能守。

  • 君子如玉亦如铁

    声音没啥感染力

  • 人生如梦_p9m

    知行合一,道问学,尽精微

  • 阳光下的果实_cy

    做个沙发,鼓励大家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