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道路】1949 归去来兮 | 冯远征

【红色道路】1949 归去来兮 | 冯远征

00:00
17:23

1949,归去来兮

云南昆明的白族小伙王希季,少年时最爱看天上变幻无穷的云彩。

到了夜里,天幕上还有皎洁的明月和神秘的星空。王希季有时浮想联翩,好似自己处于苍穹高处那种感觉简直美妙至极。

幻想是幻想,现实归现实。那还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举目四望,兵荒马乱的国土上只有炮火和饥荒。王希季在芭蕉树下一觉醒来,才明白自己若想摘星探月,所能依靠的力量唯有科学。

王希季的同龄人,也是共和国第一位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的人,功勋卓越的中国航天技术专家

幼年的王希季曾经是个“富二代”。但1931年,罕见的长江大水使父亲生意毁于一旦,全家很快陷入负债累累的困境

那段时间,家只能靠典当度日。经历了大起大落,王希季小小年纪就暗自生出自强的念头。

不过,与捱苦日子相比,考试反倒成了小意思。小学毕业会考王希季考了全市第一,按成绩算他本有资格免试进入省立中学,可家里还是为学费犯了难

奔着学一门技术生活的目标,王希季入读昆华高级工业学校的附属中学附中毕业考试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进入昆华工校土木工程科。

天才少年一路过关斩将,此时的王希季还不知道,被烽烟隆隆拱起的命运,即将带他去开启一段新的人生传奇。

仅仅读完了高一,王希季这位聪颖过人的“学霸”就向着当时闻名全国的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冲刺,成功考上了心仪的机械系杨振宁、许渊冲同届,联大南迁昆明后正式成立后的第一届学生。

“我的学号是‘联523’”即便过去了八十年再忆起往事时,王希季老先生依然眼神矍铄,这个数字,他记了一辈子,那段求学岁月,影响了他一辈子。

让这位少年得志的高材生“耿耿于怀”的是,当年机械学大师刘仙洲先生让他吃了第一个零蛋”,这也成就了他人生的又一次转折

在一次测验中,刘仙洲先生提出,要求计算结果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数

当时要达到这个精度,只能用笔计算。王希季人称“小天才”,他何等聪明,举起计算尺估算一下,唰唰唰就写完交卷。

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估算虽快,但结果却是错的。刘仙洲先生也不客气,大笔一挥,让王希季直接吞了“鸭蛋”。

这次“零”的教训让王希季脸红心跳,却也让他受益终身

搞工程的人必须要坚持零缺陷!”后来王希季成为了航天专家与“零缺陷”工程打了辈子交道面对科学,他从来严谨律己,不退让一丝一毫。

西南联大的求学时光,也是山河沦落、家国破碎一段年月王希季和同学们一边筚路蓝缕,读书报国,一边还要跑警报、躲轰炸

抗日形势越来越严峻联大师生满腔热血决心共赴国难正是这火一样的青春锤炼出了排山倒海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担当

大学毕业,王希季便决定放弃热电厂的美差,毅然选择进入国民政府的21兵工厂支援抗战。几年的兵工厂生活,令王希季看到了一个严酷的现实——中国的工业,太落后了!

抗战胜利后,兵工厂将要迁回繁华的南京,王希季却决绝地递上一纸辞呈。

这一次他的选择依然铿锵有声——国耻方洗,又陷内战,他不想让国民党军队拿着自己生产的武器对准同胞

兜兜转转,王希季又回到了昆明耀龙发电厂上班。他没有得到重用,当时国民政府一心打内战,哪里顾得上民生建设。

王希季开始觉得,自己的想法过于天真,他萌生了出国深造的念头。

1947年,王希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与燃料专业。这是全美唯一设有推进及动力专业研究生班的院校。

按照学院的教学安排,学生不仅要修完学分,还要到热力发电厂积累工作经验

抱定了学习先进,工业救国的理想,王希季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拿性命闯过火线的人,还会怕这点苦

每天凌晨1点睡下,早上7点起床,王希季从发电厂锅炉工、加水工、电工、主机工、组长一直干到领班,最后可以独立全面地负责电厂8小时的工作。王希季在工厂训练了从系统工程角度去看问题的思考方式还没毕业,便已开始憧憬回国建设大型发电厂。

1949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科学硕士学位不久,王希季从《纽约时报》上看到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不进老百姓家的照片,另一照片则是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霎时间,王希季心潮澎湃!

后来,他对人说,我是在军阀混战,国家被蚕食、被分治下长大的,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军队看到祖国大陆真正归于统一,我怎能不为此欢呼

王希季毕业了。

美国政府为挽留人才开出许多优厚条件。而归国的留学生,在国内每人每月只能领到相当于600斤小米的报酬。

有人王希季读完博士再回去,有人他干脆留居美国享受更好的待遇和生活

王希季有一团烈火炙烤着五脏六腑早做出了决定,该是自己为国效力的时刻了

他要放弃攻读博士学位马上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万里蹀躞,以梦为归

王希季听闻美国移民局在1951年10月9日明令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境于是急忙赶在禁令发出前登上轮船,启程归国。

后来,王希季回忆这段经历,他说:

——记得那是1950年3月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海风拂面,我在甲板上和几十名留学生围在华罗庚一家人的身边,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仰望着天空,有的凝视着海,但大家的心都一齐向祖国飞去所有的话题都是回国后如何建设一个强大富饶的国家。当谈到新中国应该有自己强大的工业和国防时,我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放声唱了起来:“在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儿女优秀的子孙……紧接着,华罗庚教授和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和我一起高声歌唱。

许多年后,这批群情激昂的海归青年,成为新中国历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星辰他们在“十二年规划”及“两弹一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浩瀚天宇里留下一个个动人传说他们更以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坚韧高贵的精神气质激励一代代航天人赓续奋斗,不懈求索!

回国后,王希季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王希季又成为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70年4月24日,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如今,每年4月24日成为了我们自己中国航天日

时隔多年,王希季始终西南联大校歌里一句歌词——中兴业,须人杰

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能够为抗战出力,能够为建设出力,能够为中民族伟大的复兴,能够为富国强军出力!”

从1949年8月到1956年10月,包含王希季、朱光亚、钱学森等在内的2290位海外留学生纷纷从世界各地回归祖国。

他们也曾艰难中图强,坚毅中求索也曾远渡重洋,阅尽世界。最终,他们千方百计返回百废待兴的故乡;他们甚至为国改行,担当重任,用手中的笔、胸中的心,为祖国划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万水千山,归去来也。以王希季为代表一批海外归国科学家以身许邦,助力新中国冲上寰宇,逐梦天疆。他们与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在世界上开创出一项目崭新而伟大事业——中国航天!

本文据《永远的航天“三大精神”历史篇》中陈立、胡蓝月《1949,归去来兮》一文改编

声音设计:曹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frx520

    冯远征老师的声音里饱含深情